呂氏春秋_第20章 審分覽第五(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一曰:凡人主必審分,然後治可乃至,奸偽邪辟之途能夠息,惡氣苛疾無自至。夫治身與治國,一理之術也。今以眾地者,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則臣有所匿其邪矣,主無所避其累矣。

有司請事於齊桓公,桓公曰:“以告季父。”有司又請,公曰:“告季父。”如果三。習者曰:“一則季父,二則季父,易哉為君!”桓公曰:“吾未得季父則難,已得季父以後,曷為其不易也?”桓公得管子,事猶大易,又況於得道術乎?

四曰:人之意苟善,雖不知,可覺得長。故李子曰:“非狗不得兔,兔化而狗,則不為兔。”人君而好為人官,有似於此。其臣蔽之,人時禁之;君自蔽,則莫之敢禁。夫自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祓篲日用而不藏於篋,故用則衰,動則暗,作則倦。衰、暗、倦,三者非君道也。

任數

三曰:凡官者,以治為任,以亂為罪。今亂而無責,則亂愈長矣。人主以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奮,人臣以不辯論位,以服從取容,是君代有司為有司也,是臣得後隨以進其業。君臣不定,耳雖聞不成以聽,目雖見不成以視,心雖知不成以舉,勢使之也。凡耳之聞也藉於靜,目之見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則上之三官者廢矣。亡國之主,其耳非不成以聞也,其目非不成以見也,其心非不成以知也,君臣擾亂,高低不彆離,雖聞曷聞?雖見曷見?雖知曷知?馳騁而因耳矣,此愚者之所不至也。不至則不知,不知則不信。無骨者不成令知冰。有土之君,能察此言也,則災無由至矣。

二曰:得道者必靜,靜者無知,知乃無知,能夠言君道也。故曰中欲不出謂之扃,外慾不入謂之閉。既扃而又閉,天之用密。有準不以平,有繩不以正,天之大靜。既靜而又寧,可覺得天下正。身以盛心,心以盛智,智乎深藏,而實莫得窺乎!《鴻範》曰:“惟天陰騭下民。”陰之者,以是發之也。故曰不出於戶而知天下,不窺於牖而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故博聞之人、強識之士闕矣,事耳目、沉思慮之務敗矣,堅白之察、無厚之辯外矣。不出者,以是出之也;不為者,所覺得之也。此之謂以陽召陽、以陰召陰。東海之極,水至而反;夏熱之下,化而為寒。故曰天無形,而萬物以成;至精無象,而萬物以化;大聖無事,而千官儘能。此乃謂不教之教,無言之詔。故有以知君之狂也,以其言之當也;有以知君之惑也,以其言之得也。君也者,以無當為當,以無得為得者也。當與得不在於君,而在於臣。故善為君者無識,其次無事。有識則有不備矣,有事則有不恢矣。不備不恢,此官之以是疑,而邪之所向來也。今之為車者,數官然後成。夫國豈特為車哉?眾智眾能之所持也,不成以一物一方安車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