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_第33章 士容論第六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鄭君問於被瞻曰:“聞先生之義,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對曰:“有之。夫言不聽,道不可,則固不事君也。若言聽道行,又何滅亡哉?”故被瞻之不滅亡也,賢乎其滅亡者也。

得時之稻,大本而莖葆,長秱疏穖。穗如馬尾,大粒無芒,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先時者,本大而莖葉格對,短秱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後時者,纖莖而不滋,厚糠多秕,<廣走>辟米,不得恃定熟,卬天而死。

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嫻雅,詞令遜敏。田駢聽之畢而辭之。客出,田駢送之以目。弟子謂田駢曰:“客士歟?”田駢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弇斂,士所術施也;士所弇斂,客所術施也。客殆乎非士也。”故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骨節蚤成,空竅哭曆,身必不長。眾無謀方,乞謹視見,多故不良。誌必不公,不能建功。好得惡予,國雖大不為王,禍災日至。故君子之容,純乎其若鍾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謹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棄取不悅,而心甚素樸。

上田棄畝,下田棄甽。五耕五耨,必審以儘。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今茲美禾,來茲美麥。是以六尺之耜,以是成畝也;其博八寸,以是成甽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以是間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澤,使苗堅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是以得時之禾,長秱長穗,大本而莖殺,疏穖而穗大,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強。如此者不風。先時者,莖葉帶芒以短衡,穗钜而芳奪,秮米而不香。後時者,莖葉帶芒而末衡,穗閱而青零,多秕而不滿。

草諯大月。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與菽。此告民地寶儘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犭希首生而麥無葉,而處置於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獲死。天下時,地生財,不與民謀。

得時之黍,芒莖而徼下,穗芒以長,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飴。先時者,大本而華,莖殺而不遂,葉槁短穗。後時者。小莖而麻長。短穗而厚糠,小米鉗而不香。

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小本而莖堅,厚枲以均,後熟多榮,日夜分複活。如此者不蝗。

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能夠益,不成以損。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家畜皆在此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

作者:呂不韋

豐年瘞土,無年瘞土。無失民時,無使之治下。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作,渴時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儘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時未至而逆之,時既往而慕之,當時而薄之,使其民而郤之。民既郤,乃以良時慕,此處置之下也。操事則苦。不知高低,民乃逾處。種稑禾不為稑,種重禾不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昔有舜欲服外洋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內矣。湯、武欲繼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達矣。五伯欲繼湯、武而不成,既足覺得諸侯長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榮矣。夫大義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務事大。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