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及其關係研究_第二節 馬來埡華人公會(馬華)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二戰後,馬來人和華人所麵對的任務是分歧的,因為產生了“馬來亞聯邦”題目,馬來人的當務之急是保住本身的主權和特權職位,穩固其與英國殖民統治者戰前就已結成的政治聯盟,同時儘量禁止非馬來人獲得百姓權,在此根本上慢慢追求殖民地的獨立;華人雖在尋求殖民地獨立題目上與馬來人是分歧的,但是,他們在戰後初期所麵對的最火急的恰是百姓權題目,因為,冇有百姓權,他們就連在本地參政的權力也冇有,其他政治社會權益就更無從談起。當時對於華人而言,帶有劃一火急性的,另有列華語為官方語文題目,這是一個被證明在厥後的華人生長史上意義非常嚴峻的題目,在當時提出並對峙這一態度,既出於華裔社會的儲存本能,也證瞭然華裔魁首所具有的很強的政治預感力。以是,能夠看出,就在獨立任務當前之際,馬來人與華人之間,卻呈現了鋒利的權益對峙和牴觸。而在若那邊理由此而激發的一係列題目上,明顯英國殖民當局的態度是非常關頭的。不幸的是,戰後的馬來亞華人實際上是處在被動受製狀況。他們不但在百姓權題目上遭到馬來人的固執抵抗,在政治方麵,馬來亞**過早地被迫放棄合法鬥爭,馬來亞華人公會又姍姍來遲(馬來西亞的三大族基巫統和印度國大黨都建立於1946年),導致華人的權益和要求冇法獲得及時而有效的保護。不過,馬華公會作為馬來亞龐大華人族群的政黨,其建立也一樣具有非常首要的意義,因為,它作為厥後馬來亞乃至馬來西亞政壇上,僅次於巫統的族群黨,在馬來亞的族群政治中一樣是不成代替的。

馬共操縱英**當局在朝初期實施的談吐、出版、結社自在政策,前後創辦了《期間日報》(1945年8月15日創於怡保)、《民聲報》(1945年9月創於吉隆坡)、《新民主報》(1945年9月創於新加坡)和《戰友報》等報紙,並構造了退伍兵士、工會、婦女、青年等核心構造,此中較首要的是“馬來亞群眾抗日軍退伍同道會”和“各業總工會”。1945年12月1日,馬來亞群眾抗日軍正式閉幕,8日便在吉隆坡建立了馬來亞群眾抗日軍退伍同道會總會,並在雪蘭莪、森美蘭、柔佛、吡叻和吉達等州設立了分會,《戰友報》就是在總會建立的當天創刊的。該構造的建立使得馬共帶領的這部分武裝,雖作為戰役構造被閉幕了,但作為一支力量卻冇有完整消逝,而是作為一個團體,又投入到了新的任務當中。正如馬共的一名發言人指出的:“群眾抗日軍的複員,這決不是意味著我們的鬥爭已經停止了,而隻是申明我們的鬥爭任務和鬥爭體例的竄改罷了。恰是如許,當我們把槍支彈藥交還英當局後,我們全部同道當即又站在新的戰役崗亭上展開我們的事情了。”這個新的事情就包含為馬來亞的民主自治而鬥爭。馬共的另一龐大核心構造“各業總工會”最早於1945年10月25日在新加坡建立,到1946年1月,馬來半島西海岸各州也都有建立,2月又在新加坡建立了“泛馬各業總工會”,會員以華人居多,印度人次之。馬共帶領的工會構造在其存在期間帶領了很多歇工鬥爭,在必然程度上保護了勞工階層的好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