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及其關係研究_第一節 “五一三”事件發生之背景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在20世紀50年代,華校尚招收有大量超齡生。漢文中學接管改製後,頓時帶來的嚴峻題目之一,就是這多量超齡生將被推出校門,必將為社會形成極大的壓力。這是因為,按照漢文中學改製前提之一,即“遵循部長所規定之學齡法例計算,凡超齡之兒童各級不得收留,或予以留級;惟法例所準予者,則例外”。彆的,因為當時小學升中學測驗(1965年該項測驗被拔除,小門生畢業後能夠直接升人中學),每年要淘汰約莫70%的門生。這兩種環境反而為獨立中學的持續存在和生長締造了前提。除了未接管改製的漢文中學外,接管改製的華校同時也兼辦獨立班,亦稱“獨立中學”,專門招收被推出校門的超齡生。以是,改製後的最後幾年,獨立中學在生源方麵亦曾有過幾年“好景”。固然如此,當局儘管改製,而不吝捐軀多量超齡生的不負任務態度,明顯會減輕華裔族群對其改製企圖的思疑態度。

到獨立前夕,馬來亞華人完端賴自主,已經建立起了從小學到大專的較為完美的漢文教誨體係,但是,獨立後跟著新加坡終究自為國度,馬來亞/馬來西亞的華人教誨體係因為落空了大專這一環節(南洋大學雖已成為新加坡的大學,但仍能夠招收馬來西亞華人考生),就變得不完美了。《1967年國語法案》公佈後,教誨部長又多次宣佈大馬門生赴外洋學習要具有劍橋或馬來西亞教誨文憑,並在後者的馬來文試卷中考獲劣等成績。這就為漢文獨中畢業生到新加坡和中國台灣高檔學府持續學習形成了極大停滯,因此迫使華人考慮在海內建立本身的漢文大學。因而,1968年4月14日,各州199個華團的700餘位代表齊聚雪州中華大會堂,共議籌辦漢文“獨立大學”事件,議決建立獨大有限公司,專督籌辦事件,各地州、縣級獨大籌委分會亦紛繁建立,籌款因得泛博華人的支撐亦停止得較為順利。但是,恰在獨大題目上,馬華公會與董教總之間再次呈現了嚴峻分歧和對抗。馬華公會伶仃申辦了拉曼學院,因獲得聯盟當局的支撐,很快於1969年獲準建立。

值得重視的是,在1969年馬來西亞大選前的競選活動中,上述各反對黨都不約而同地把聯盟黨視為首要的合作敵手,是以也構成了本身的競選聯盟(主如果以華報酬根本的反對黨),恰是這一安排,厥後證明,春聯盟黨以往競選中的上風職位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與此同時,競選中不管是聯盟黨方麵,還是反對黨方麵,其狠惡比武的核心之一,就是馬來西亞麵對的各式百般的族群題目,使得一些敏感題目如馬來人的特權及其相對掉隊的經濟社會狀況,以及華人的漢文教誨題目等,都成了政治家們大肆炒作的話題,這使得馬來人與華人間耐久積存的不滿情感變得更加乖戾。“因為反對黨和聯盟黨都毫無顧忌地、毫不賣力地把‘種族欺侮’扔來擲去,其成果是種族牴觸彷彿已到了幾近冇法製止的境地。”

當年,聯盟在52個議席中獨一未能博得的席位,就為該黨所得,是以,它也最早獲得了“反對先生”(Mr Opposition)的雅號。該黨厥後一個期間的競選事蹟為:1955年獲得13席,1964年9席。該黨支撐憲法中全數無益於馬來人、馬來語和伊斯蘭教的條目,在馬來半島的東海岸和北部諸州中呼應者眾,特彆以吉蘭丹為按照地,在這些地區內是巫統的“天然合作者”。這些州馬來人社會耐久相對掉隊的生長狀況亦無益於該黨履行保守的線路,無益於其打馬來(穆斯林)民族主義和伊斯蘭主義的牌。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