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這是怪妾未曾衣帶漸寬、形銷骨立,飽嘗對您的相思之苦?”
我淡淡一笑,“想是公子多心了。”
他經常同我提及這幾人,也曾提過想讓我見見他這幾位老友。隻不過――
“回夫人,乃是平日同中郎將極其交好的那幾位公子。”
似是感覺冇能查出真凶,顏麵無光,衛恒有些不敢同我對視。
我忍不住心中獵奇,到底還是隨他去了前廳。
那帛紙上所謄寫的詩歌無一不是上乘佳作,每讀一篇都令人耳目一新。
我心中微微有些好笑,看過一遍後,用心不再多看,乃至比看彆的詩感化時還要短些,便揭過放到一旁。
衛恒見我去了,極是欣喜,親身起家迎我,滿座佳賓明顯也都曉得我是何人,皆拜伏於地朝我施禮。
見他這副模樣,我更加必定了心中阿誰猜想。
他倒也冇急著讓我點評詩文,先將座中之人一一為我引見了一番。我這才曉得方纔那平視我的無禮之徒,竟然就是衛恒經常提起的吳家兄弟中的大郎,名喚吳楨,字公乾,他邊上坐著的文弱青年,是他的弟弟吳良,字公達。
衛恒本人,倒似對此毫不在乎。見我問起,他也隻是自嘲般笑道:“父王如此待我,我早已慣了。現在冇了璜弟,他怕是想給子文鋪路。”
衛恒遞給我一遝帛紙,“這是我同諸友寫就的詩文,隻要公達一人不擅此道,一首未作。為免公允,方纔等夫人來的時候,我們已請公達謄抄了一遍,還請夫報酬我等批評。”
我坐到妝台前, 有些心不在焉地任采藍為我梳頭, 俄然發明妝台上多了一個玉匣。
許是衛恒失了耐煩,乾脆臨走前讓衛珠尋一個由頭,將她身邊的婢女,除了那日一向跟在她身邊奉養的留香外,其他全都遣出丞相府,請姨母另給她挑幾個妥當的婢女來服侍。而那些被放出府的婢女,則全都被衛恒暗中買走,便利持續查問。
這詔令一出,頓時朝中很多老臣,如尚書令荀煜、太中大夫賈羽等紛繁為衛恒鳴不平。就連衛玟的嶽父崔炎也給衛疇上書一封,切諫此事。
除了未滿十五歲的公子外,衛疇將他年長些的兒子皆封為侯,對衛真、衛範等也多有封賞,隻略過了一小我,為他立下功績最多,也是他最為年長的兒子――衛恒。
這幾日來拜訪衛恒這位副相的雖多,亦有攜女眷同來的,但他曉得我不喜這些應酬,一概推說我身子不適,從未曾請我出去待客。如何本日倒想起這一出了?
我微微一笑,“那是子恒親手所作的簪子,我怕萬一不謹慎從發間滑落,又給跌碎了。”
翻開來一看,公然內裡躺著一支蘭花玉簪, 不但玉質比他前次送我阿誰更加瑩潤剔透, 便是簪頭那朵蘭花也雕得更加曼妙動聽。
衛恒摸了摸鼻子,“恒天然不捨得夫人如此。隻不過……我本覺得,你我當小彆勝新婚,可夫人待我,如何比起之前反而更淡了些。”
少了他在身邊,也不感覺就缺了甚麼,反而感覺鬆快,不消再辦理精力去應對他。宿世的那些惡夢竟是一個也冇再做過。
本來衛疇見堂弟衛仁久攻不下,籌算親身前去荊州征討章羽。但因郭茄、衛璜接連亡故, 心傷之下,便暫緩了親征之事, 隻命衛恒在徐州催促一眾部將,好生修整練兵, 待到來年春暖花開時, 再出動雄師, 去蕩平荊州、橫掃江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