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_第17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寶元中,黨項犯塞,時新募萬勝軍,未習戰陣,遇寇多北。狄青為將,一日儘取萬勝旗付虎翼軍,使之出戰。虜望其旗,易之,全軍徑趨,為虎翼所破,殆無遺類。又青在涇、原,嘗以寡當眾,度必以奇勝,預戒軍中,儘舍弓弩,皆執短兵器。令軍中聞鉦一聲則止,再聲則嚴陣而陽卻,鉦聲止則大喊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敵,未接戰,遽聲鉦,士卒皆止;再聲,皆卻。虜人大笑,相謂曰:“孰謂狄天使勇?”時虜人謂青為“天使”。鉦聲止,忽前突之,虜兵大亂,相蹂踐死者,不成勝計也。

狄青為樞密副使,宣撫廣西,時儂智高守崑崙關。青至賓州,值上元節,令大張燈燭,首夜燕將佐,次夜燕參軍官,三夜饗軍校。首夜樂飲徹曉,次夜二鼓時,青忽稱疾,暫起如內。久之,令人諭孫元規,令暫主席行酒,少服藥乃出。數令人勸勞卒客。至曉,各未敢退。忽有馳報者雲,是夜三鼓,青已奪崑崙矣。

姑蘇至崑山縣凡六十裡,皆淺水無陸途,民頗病涉。久欲為長堤,但姑蘇皆澤國,無處求士。嘉祐中,人有獻計,就水中以蘧蓏、芻稿為牆,栽兩行,相去三尺。去牆六丈,又為一牆,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實蘧蓏中,候乾,則以水車汰去兩牆之間舊水,牆間六丈皆土,留其半覺得堤腳,掘其半為渠,取土覺得堤。每三四裡則為一橋,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為利。

李允則守雄州,北門外民居極多,城中地窄,欲展北城,而以遼人通好,恐其肇事。門外舊有東嶽入行宮,允則以銀為大香爐,陳於廟中,故不設備。一日,銀爐為盜所攘,乃大出募賞,地點張榜捕賊甚急,久之不獲,遂聲言廟中屢遭寇,課夫築牆圍之,實在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虜人亦不怪之,則今雄州北關城是也。多數軍中詐謀,一定皆奇策,但當時偶能欺敵,而成奇功。時人有語雲:“用得著,仇敵休;用不著,自家羞。”斯言誠言。

陝西因大水下大石,塞山澗中,水遂橫流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縣患之。雷簡地為縣令,乃令人各於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淳化中,李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陰與其弟繼遷謀叛,朝廷遣李繼隆率兵討之。繼隆馳至克胡,渡河入延福縣,自鐵茄驛夜入綏州,謀其所向。繼隆欲徑襲夏州,或以謂夏州賊帥地點,我兵少,恐不能克,不若先據石堡,以觀賊勢。繼隆覺得不然,曰:“我兵既少,若徑入夏州,出其不料,彼亦未能料我眾寡。若先據石堡,眾寡已露,豈複能進?”乃引兵馳入撫寧縣,繼捧猶未知,遂打擊夏州,繼捧狼狽出迎,擒之以歸。撫寧舊治無定河川中,數為虜所危,繼隆乃遷縣於滴水崖,在舊縣之北十餘裡,皆石崖,峭拔十餘丈,下臨定水,今謂之羅瓦城者是也。熙寧中所治撫寧城,乃撫寧舊城縣。本道圖牒皆不載,唯李繼隆《西征記》言之甚詳也。

熙寧中,黨項母梁氏引兵犯慶州大順城,慶帥遣彆將林廣把守,虜圍不解,廣使城兵皆以弱弓弩射之,虜度其勢之所及,稍稍近城,乃易強弓勁弩叢射,虜多死,遂相擁而潰。

世人以竹、木、牙、骨之類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謂之“顙叫子”。嘗有病喑者,為人所苦,抱屈無以自言。聽訟者試取叫子令顙之,出聲如傀儡子,粗能辨其一二,其冤獲伸。此亦可記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