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閣子,當前有一巨槐,素號槐廳。舊傳居此閣者,多至入相。學士爭槐廳,至有抵徹前人行李而強據之者。予為學士時,目觀此事。
百官於中書見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大聲唱一聲“屈”,則躬趨而入。宰相揖及進茶,皆抗聲讚唱,謂之“屈揖”。待製以上見,則言“請某官”,更不平揖。臨退仍進湯。皆於席南橫設百官之位。升朝則坐,京官已下皆立。後殿引臣寮,則待製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讚拜,不宣名,不跳舞。中書略貴者,示與之抗也;上前則略微者,殺禮也。
諫議班在知製誥上;若帶待製,則在知製誥下,從職也,戲語謂之“帶墜”。
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乃給事中之職,當隸門下省,故事乃隸樞密院。下寺監皆行劄子;寺監具申狀,雖三司,亦言“上銀台”。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獨賜翠毛錦袍。學士以上,自從本品。行案用樞密院雜司人吏,主判食樞密廚,蓋樞密院子司也。
京師百官上日,唯翰林學士敕設用樂,他雖宰相亦無此禮。優伶並開封府點集。陳和叔除學士時,和叔知開封府,遂不消女伶。學士院敕設不消女伶,自和叔始。
台端鹵簿中有勘箭,如古之勘契也。其牡謂之“雄牡箭”,牝謂之“辟仗箭”。本胡法也。熙寧中罷之。
集賢院記開元故事,校書官許稱學士。今三館職事,皆稱學士,用開元故事也。
予嘗購得後唐閔帝應順元年案檢一通,乃除宰相劉昫兼判三司堂檢。前有擬狀雲:“具官劉昫。右,伏以劉昫經國才高,正君誌切,方屬體元之運,實資謀始之規。宜注宸衷,委司判計,漸期富庶,永讚聖明。臣等籌議,望授依前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兼判三司,散官勳封仍舊。未審可否?如蒙答應,望付翰林降製處罰。謹錄奏聞。”厥後有製書曰:“宰臣劉昫。右,可兼判三司公事,宜令中書門下依此實施。付中書門下準此,四月旬日。”用禦前新鑄之印。與今當局行遣稍異。
宿世藏書,分隸數處,蓋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館、秘閣,凡四周藏書,然同在崇文院。其間官書,多為人盜竊,士大夫家常常得之。嘉祐中,置編校官八員,雜讎四館書。給吏百人,悉以黃紙為大冊寫之,自此私家不敢輒藏。校讎累年,僅能終昭文一館之書而罷。
禮部貢院試進士日,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設位供張甚盛,有司具茶湯飲漿。至試經生,則悉徹帳幕氈席之類,亦無茶湯,渴則飲硯水,大家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氈幕及供應人私傳所試經義。蓋嘗有敗者,故事為之防。歐文忠有詩:“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覺得禮數重輕如此,實在自有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