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_第7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馬融《笛賦》雲:“裁以當簻便易持。”李善注謂:“簻,馬策也。裁笛以當馬簻,故便易持。”此謬說也。笛安可為馬策?簻、管也,前人謂樂之管為簻。故潘嶽《笙賦》雲:“修簻內辟,餘簫外逶。”裁以當簻者,餘器多裁眾簻以成音,此笛但裁一簻,五音皆具。當簻之工,不假繁猥,以是便而易持也。

世稱善歌者皆曰“郢人”,郢州至今有白雪樓,此乃因宋玉問曰:“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次為《陽阿薤露》,又為《陽春白雪》,引商刻羽,雜以流徵。”遂謂郢人善歌,殊不考其義。其曰“客有歌於郢中者”,則歌者非郢人也。其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陽阿薤露》,和者數百人:《陽春白雪》,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則和者不過數人罷了。”以楚之故都,人物猥盛,而和者止於數人,則為不知歌甚矣。故玉以此自況,《陽春白雪》皆郢人所不能也。以其所不能者明其俗,難道大誤也?《襄陽耆舊傳》雖雲:“楚有善歌者,歌《陽菱白露》、《朝日魚麗》,和之者不過數人。”複無《陽春白雪》之名。又今郢州,本謂之北郢,亦非古之楚都。或謂,“楚都在今宜城界中,有故墟尚在”,亦不然也,此鄢也,非郢也。據《左傳》:“楚成王使鬥宜申為商公,沿漢溯江,將入郢,王在渚宮下見之。”沿漢至於夏口,然後溯江,則郢當在江上,不在漢上也。又在渚宮下見之,則渚宮蓋在郢也。楚始都丹陽,在今枝江;文王遷郢,昭王遷鄀,皆在今江陵境中。杜預注《左傳》雲:“楚國,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也。”謝靈運《鄴中集詩》雲:“南登宛、郢城。”今江陵北十二裡有紀南城,即古之郢都也,又謂之南郢。

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儘,聲始發越。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堪指,而其聲愈清。又嘗見越人陶道真畜一張越琴,傳雲古塚中敗棺杉木也,聲極勁挺。吳僧智和有一琴,瑟瑟徽碧,紋石為軫,軌製音韻皆臻妙。腹有李陽冰篆數十字,其略雲:“南溟島上得一木,名伽陀羅,紋如銀屑,其堅如石,命工斫為此琴。”篆文甚古勁。琴材欲輕、鬆、脆、滑,謂之四善。木堅如石,能夠製琴,亦所未諭也。《投荒錄》雲:“瓊管多烏樠、呿陀,皆奇木。”疑“伽陀羅”即“呿陀”也。

古樂有三調聲,謂清調、平調、側調也。王建詩雲:“側商調裡唱《伊州》”是也。今樂部中有三調樂,品皆短小,其聲噍殺,唯道調小石法曲用之。雖謂之三調樂,皆不複辨清、平、側聲,但比他樂特為煩數耳。唐《獨異誌》雲:“唐承隋亂,樂虡散亡,獨無徵音。李嗣真密求得之。聞駑營中砧聲,求得喪車一鐸,入振之於東南隅,果有應者。掘之,得石一段,裁為四具,以補樂虡之闕。”此妄也。聲在短長厚薄之間,故《考工記》:“磬氏為磬,已上則磨其旁,已下則磨其端。”磨其毫末,則聲隨而變,豈有帛砧裁琢為磬,而尚存故聲哉。兼古樂宮、商無定聲,隨律命之,迭為宮、徵。嗣真必嘗為新磬,功德者遂附益為之說。既雲“裁為四具”,則是不獨補徵聲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