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第11章 告子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大家有貴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以是不肯人之膏粱之味也。今聞廣譽施於身,以是不肯人之文繡也。”

“村夫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酌則誰先?”曰:“先酌村夫。”“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罷了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誌於彀。學者亦必誌於彀。大匠誨人必以端方,學者亦必以端方。”

故凡同類者,舉類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賢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滿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類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分歧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類似也。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覺得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蘖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覺得何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以是放其知己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覺得美乎?其日夜之所息,黎明之氣,其好惡與人附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敷以存。夜氣不敷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覺得何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旬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用心致誌,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用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覺得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歟?”曰:“然。”

孟子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罷了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