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他反逆,抄劫竊盜,
三十二小劫,廣度諸眾生;
此磨難處,況複大火!
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
皆是吾子,我則是父。
亦以諸便利,演說如是法。
於無漏法,得清淨眼。
因而父老,著弊垢衣,
金銀琉璃,硨磲瑪瑙。
然後乃付,統統財物。
裸形黑瘦,常住此中,
稚小無知,歡文娛著。
現在此處,多諸磨難,
如前所許,諸子出來,
如是求經,得已頂受,
具足三明,及六神通,
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今此舍宅,無一可樂,
嚌齧死屍,骨肉狼籍。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鮮白淨潔,以覆其上。
聾騃無足,宛轉腹行,
此諸子等,生養甚難。
佛說苦諦,實在無異。
身常負重,加諸杖捶,
是乘奧妙,清淨第一,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生輒聾啞,諸根不具,
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彼便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此人罪報,汝今複聽: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比方以明斯義。譬如有人年既老練,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複貧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垂垂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斷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虎魄、玻瓈珠等。其諸堆棧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浩繁。時貧困子遊諸聚落,經曆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與子拜彆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胸懊悔,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堆棧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冇,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複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安然歡愉,無複憂愁。’
知樂小者,以便利力,
施大寶帳,處師子座,
癡子舍我,五十餘年,
或有計算,金銀寶貝,
身材疥癩,又無一目,
出內財產,註記券疏。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
昔於某城,而失是子,
計我見者,莫說此經。
飲食充沛,薦席厚暖,
日夜劫數,常得遊戲,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
其人不複,誌求餘經,
其他聲聞,信佛語故,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
滅儘諸苦,名第三諦,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富如是,有大力勢,
乘是寶車,遊於四方,
隨便所樂,能夠遊戲。
我處於山穀,或在樹林下,
子念昔貧,誌意下劣,
“世尊,爾時父老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堆棧盈溢。此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以是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悕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複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績弘願,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舍吾逃脫,伶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其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統統統統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樂,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偶然有所企求,今此寶藏自但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