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墓在西湖西泠橋西側葬的不到一年就被人告密,無法遷回紹興城外,而後丈夫死去,婆家人又將她遷回湖南湘潭韶山,與丈夫合葬。聽江千山說,又遷葬長沙嶽麓山,這已經是第五次遷葬了。
不過對於何雲旗來講,竄改就太大了。之前的清當局女子不能隨便出門,中華民國了,女子也能夠隨便出門了,並且當初孫中山任中百姓國臨時大總統的時候,下達了《令外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通飭各省一體勸禁婦女纏足,這一檔案讓她們的事情更好做了。
這些夫人太太們出來赴宴多數會帶上家中的女孩們,有的女孩年齡小對這些懵懵懂懂的,有些正籌辦纏足和一些已經裹上的,乍一傳聞朝廷另有這個法律,如同拿到了聖旨,家中嬤嬤再給她們纏足的時候,就拿出這個法律壓人,連家中大人都無可何如。
等寫完了戲文,何雲旗又找了一個梨園子在過年前告急排練了出來。
第二年,還冇有出正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百姓國大總統,一個新的期間到臨了。
這些年,固然何雲旗一向躲在幕後,但名聲還是傳了出去,有一些“門當戶對”的人家傳聞了她如雷貫耳的名聲,早就將她剔除了兒媳婦的名單以外,有一些人家倒是看上了何雲旗,但目標卻並不純真,有的是看上了何雲旗的本領感覺能幫著他們家掙錢,有的倒是看上了她身上豐富的嫁奩。
也不曉得事情是如何傳出去的,何雲旗手裡握著親孃翟氏和姑母何惠馨的嫁奩一事在杭州城裡傳的沸沸揚揚,她就像一塊新奇的鮮肉,引得群狼環伺,眼睛都綠了。
有了這個思疑,再給家裡的女孩裹腳就冇有之前那麼果斷了。朝廷的法律她們也曉得,隻是彆人冇有履行,她們也不肯意做出頭的錐子。
也有人說:“這類的女子到底是少數,女子還是要以文靜為要,在家服侍公婆,養兒育女纔是正理。”
如是幾次,這些人見何雲旗並不理睬他們,連攆都不帶攆的,直接疏忽掉,顯見是把他們當作氛圍了,也垂垂失了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