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邊的柿子與北方的大柿子不太一樣,有兩種,一種叫“硬柿”,一種叫“紅柿”。前者渾身高低塗滿了石灰,傳聞柿子灰頭灰臉的,纔會去掉內裡的澀味,成為心靈甜美的傢夥。是以削起皮來就很得有上好的刀功,一不謹慎,“灰衣”就沾上果肉,以是硬柿去皮以後,大多還得再用冷開水沖刷一下,可謂“粒粒皆辛苦”啦。
如何玩?敵手先將他的柿子蒂置於地上,而攻手則手指曲彎,把柿子蒂半懸著置於食指樞紐處,然後猛地抖脫手腕,讓食指上的柿子蒂墜下,擊打對方柿子蒂的邊沿,如果能勝利地將其翻個身,那麼就得勝了,能夠將敵手的柿子蒂歸入本身的囊中,反之,則敵手停止一樣的嘗試。大戰時兩邊蹲跪在平整的花崗岩石板上,圍觀的小朋友則主動構成探頭探腦的人圈,一時人氣鼎盛,喝采聲、哀喲聲和鼻涕的唏噓聲,此伏彼起。狡猾者將紅柿蒂塗上半透明的白臘,一方麵能夠讓其更加亮光,一方麵則能夠讓其增減輕量,以便強化擊打時的力度。(但此舉常常被人指責為“臭糊”,這個閩南邊言詞義大抵為“下作”,有違商定俗成的遊戲法則。)紅柿蒂並非鐵板一塊,常常形狀不一,有正方形,有圓形,有多邊形,乃至另有弧形的,擺在石板上搖搖擺晃看似一擊就翻,實在不然,常常不倒翁似地又規複原狀;而正方形的看似四平八穩,但隻要擊中關鍵,還是一下就翻得個四腳朝天!小小柿子蒂上鬥智鬥勇,爭勝好強,喧然滋養著小火伴們永不言敗的本性!這就是當年紅柿子上市時在小男生裡流行一時的柿子蒂大戰,有贏有輸,情味激昂,當時節孩兒們個個滿手滿口袋乃至滿書包都散放著紅柿蒂青鮮的甜香,那味道的確比吃了紅柿子更美甜更利落。有勝者,把博得的紅柿蒂用細繩串起來,像古戲《十五貫》那樣,一派很富有很有成績感的王者架式。
又到了紅柿子上市的季候了!
“紅柿”就便利多了,剝開就吃。紅柿與熟透的西紅柿模樣很像,稱呼構成上是否同“石榴”與“番石榴”為一個事理。閩南話把西紅柿叫做“臭柿子”,彷彿兩敗俱傷:既無端地熱誠了西紅柿,也傷害了無辜的柿子,實在是一個傷天害理的方言語詞。我從小最喜好的生果就是紅柿子了,但既不是因為它便利食用,也不是因為它味甜好吃,而是因為它好玩。每到紅柿上市的季候,孩兒們就不約而同地流行起柿子蒂的遊戲!
有北方的兒歌唱到:“紅漆桶,黑漆蓋,當中一包好小菜。紅燈籠,黑寶蓋,十人見,九人愛……”可見“蓋子”的職位異乎平常,並不是可有可無的,西紅柿就是因為“蓋不如人”,以是就冇有獲得兒歌如此的喜愛。但兒歌畢竟多為大人編給孩兒們的,他們察看不詳確,玩趣也不到位:不管是“黑漆蓋”還是“黑寶蓋”,較起真來,都不是太精確,起碼在我們閩南是如許,它該當是“灰褐色”的,佳構中常常潤黃泛紅,且帶著青綠色的卷邊!也不叫甚麼“蓋不蓋”的,那“蓋”字多不雅,“馬桶蓋”的“蓋”用的就是它!我們都叫它“柿子蒂”,並且還不過癮,叫“紅柿蒂”!玩柿子蒂有商定俗成的端方,硬柿蒂是不入流的,柿餅蒂和隔年的紅柿蒂是二流的,唯有當年新奇的紅柿子蒂方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