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童年_85、啟明寺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同窗諸君在寺門前集結,接著旅遊寺廟,然後步入齋堂。我雖從小就讀的東澳小學與南普陀一牆之隔,但“齋堂”一詞仍然用得不結壯,查了詞典:“寺院的殿堂,為僧尼設齋誦經的處所,亦指寺院的食堂”。有了“亦指”,這就放心了。

初冬的陽光暖暖地撒下,啟明寺天井裡的綠樹愈發富強,一座鐘樓模樣的鋼鐵框架正拔地而起,我邊走邊回味著那炒麪的味道,向來就冇有吃過這麼好的炒麪,是真的烹調工夫好,還是我肚子餓態中的饑不擇食,抑或兼而有之呢?阿彌陀佛……

齋堂兩層,一層為布衣食用,傳聞二層為高朋食用,我們進入一層,籌辦用膳的香客很多,約莫有八十多桌,人數在800人以上,以中老年婦女為主,“老婦個人軍”黑壓壓的人頭陣,讓人想起群眾公社的大食堂。固然是夏季,但人氣鼎盛,人聲鼎沸,熱息滾滾,難怪我國女性的均勻壽命要大大地高於男性。我不得不悄悄開窗暢通氛圍,也順帶降溫。

在思明區曾厝垵龍瑞山麓,有一古寺名“啟明寺”,據稱其汗青能夠一向追溯到清嘉慶年間(1796—1819)。該寺曆儘滄桑,於1999年開端重修,幾近是與其相鄰的上李社區一起日新月異的,現在已極具範圍,八方香客絡繹不斷。

對於這麼大的場麵,竟然主如果寺院義工,盆盆盤盤,有條不紊,赴餐門客碗筷自帶,寺院供應的炒麪、麪筋湯、炸春捲等五樣素食,由托盤逐桌傳送。我的同窗已經為我籌辦好了一次性的碗筷,耐煩等了20分鐘,我們這一桌的托盤滿載而來。

用餐的男女,井然有序,桌桌幾近都將五大碗盤吃得一乾二淨,吃完就撤,冇有賴桌的,走前大師自發將桌麵清理潔淨,更有甚者,用自家的紙巾,將桌麵揩得乾淨如初。人潮褪去,勞累後的義工開端進餐……

啟明寺舊曆每月十七,供應齋飯素食,犒勞信眾,我們幾位老同窗相約,特地結伴前去體驗。同窗中有一名曾經對寺廟重修有過捐贈,這讓我們一夥多少有些心安理得。

這桌齋飯最見工夫的是那盆炒麪,熱騰騰的,味道很好,鹹淡適中,滋味滑順,湯溫近涼,而那炸春捲已進入冷盤的狀況,估計是半夜就開端脫手炸了,不然近千條的春捲如何完成大考?老同窗說,以往用餐的人數,大抵隻要明天的三分之一,麵對突如其來的人潮,寺院應接不暇,義工壯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