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八難》記錄:“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臍下活力之原。所謂活力之原者,謂十二經之底子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在《難經.六十六難》也有近似記錄:“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底子也,故名曰原。”
不管在部位還是心機病理上,臍關、膈關與三焦都有著密切的聯絡。起首,在部位上人體三焦的分彆以膈、臍為界。膈以上為上焦,膈以下、臍以上為中焦,臍以下為下焦。心機上, 膈關、臍關是人體三焦首要的關隘和關鍵,是人體深部元氣會聚和轉輸於五臟之處,是供應五臟營養和生機的動力之源。元氣以三焦為門路,通過三焦佈散到機體上 下、表裡、表裡。此中,臍關是中焦和下焦的關隘和關鍵,膈關是中焦和上焦的關隘和關鍵,即臍是三焦將元氣由下焦轉輸至中焦的“關”,膈是三焦將元氣由中焦轉輸至上焦的“關”。
在病理上,臍關、膈關一旦呈現題目,三焦的服從就要遭到影響。三焦為元氣通行之所,元氣的運轉停滯直接影響到五臟六腑的服從,乃至呈現“病入膏肓”的危證。“病入膏肓”中的“膏”為膈之地點,“肓”為臍之地點,《內經》以為“伏梁”、“病深者,其聲噦”便是指此而言,是部位最深和最難以醫治的病證,可見臍關、膈關的首要性。
通過上文闡發我們已經曉得,臍下是元氣所聚之處,以是通過刺激臍部,可激起臍深部的元氣,進而使元氣通過“臍關”沿三焦門路向滿身通達。因為元氣是保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根基物質,是機體生命的原動力,以是元氣和達,則氣機通利,臟腑服從普通。正如
關於臍與元氣的乾係,今後曆代文獻也有近似記錄,多從心機、病理方麵闡述,如明朝張景嶽在《類經.附翼》中記錄:“人之初生,生由臍帶,臍接丹田,是為氣海,即命門也…夫生之門即死之戶,以是人之盛衰安危皆繫於此者,以其為活力之源,而氣強則強,氣衰則病,此雖至陰之地,而實元陽之宅。”指出了臍與元氣的密切乾係。《景嶽全書》進一步誇大元氣對五臟的感化:“命門為元氣之根,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張錫純則以為:“人之始生也,縕化醇,胚胎初結,中間一點動氣,似有脂膜繞護,乃先資質始之氣,即氣海中之元氣也,此元氣得母蔭育,垂垂充盛,以生督任二脈;又垂垂充盛,其氣衝開督脈,由後上升,複通於任脈,由前降落,以生滿身;迨至官骸臟腑皆備,肺能呼吸,遂接後天之根,而離開母腹矣。”可見,臍與元氣的乾係密切。不但如此,臍下、臍周還能夠診察五臟的服從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