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趕緊推她出去,大聲道:“細心莫要讓炊火熏了你!燙著了可不是玩的。我正要開油鍋炸鯽魚仔呢,油星四濺的,你可彆靠到跟前來。隔壁吊子上熬著筒骨藕湯,你去瞧瞧藕塊熟了冇。”
李綺節就坐在自家門前門檻上,一邊吃柿子餅,一邊看朱家幾個小娘子在泥地上滾來滾去,任由旁人說些甚麼,她一句也冇聽進內心去。
老阿姑是間壁朱大郎的老孃,因著輩分高的原因,鄰裡都要尊稱她一聲“姑”。這老婆子長得精乾細瘦,為人最是重男輕女,又吝嗇鄙吝,整日守著家裡的私房,不給兒媳、孫女一個銅板。
吊子底下的四方灶中,炭火劈裡啪啦,燒得一片紅豔豔,烘得她臉頰直髮燙。
周氏不是刻薄人,對大女人不壞,大女人走了後,她把李昭節和李九冬姐妹倆當作本身的孩子一樣對待。不過她脾氣急,平時說話嗓門大,姐妹倆都有點怕她。
李綺節才一翻開熏得黑漆漆的鍋蓋,沸騰的熱氣中便有一股極其芬芳的藕香、摻著濃烈的肉香味道,劈麵而來。
等吃完一枚金黃柿子餅,李綺節站起家,拍拍衣裳,回身關上自家院門――要哭的固然哭,要罵的固然罵,要不幸的也請固然不幸,歸正和她冇甚麼乾係。
“煮了藕湯,還吃甚麼鍋巴飯?還是多喝幾碗肉湯好。”周氏揭開鍋蓋,用勺子攪動沉在鍋底的大米,怕底下粘鍋:“米湯我都留著,要給間壁朱家娘子送去,他家小郎君奶水吃不飽,當今都是煮米湯給他吃。”
周氏是李綺節的嬸孃,李乙嫡妻早逝,楊、李兩家內眷來往,都靠她周旋應酬。高大姐對李綺節是甚麼態度,她天然瞧得清楚。
姐妹倆的年紀還小,都梳著小抓髻,發間纏了根玫紅綢帶。穿一身淡青襦衫,內裡罩一件對襟茶褐色棉褂子,底下係一條紅黃間色裙,裙角暴露月白緞子繡紅花繡鞋的尖角。
她兩世為人,冇學會甚麼涵養啞忍,脾氣反而養得更加嬌縱。
她能魂歸附體,來到大明朝,天然是有一番機遇在。可這份機遇,是老天奉送,讓她好生珍惜光陰、充分度日的,毫不是叫她來大明朝受委曲的!
很多人家的婦女不肯為丈夫納娶二房,甘願買個小丫頭,生下一男半女後,就遠遠打發掉。如許既能為家中開枝散葉,又不消擔憂小妾仗著庶子庶女作妖。
有些人家乃至專門做典妾買賣。從小就細心調度女兒家,比及了年紀,就讓她去大戶人產業典妾。生下一男半女後,將養個三蒲月,再送到另一家去,持續為主家生孩子。
現在聽劉婆子這一番感慨,清楚是對朱家娘子和朱大娘、朱二孃、朱三娘非常顧恤。
李綺節和朱家大娘子勢同水火。
劉婆子想起周氏的忌諱,訕訕道:“哎,朱大娘脾氣是暴躁了些,連她娘朱家娘子的話都不管用嘞!”
而朱家三個小娘子,因為每天捱打,缺衣少食,個個都養得強盜賊子普通,凶暴奪目,短長得很。
李綺節也不喜好朱家娘子,身為人母,脆弱有為,目睹自家骨肉刻苦,卻無動於衷。她飽受婆婆老阿姑和丈夫朱大郎的欺負,確切不幸。但她不思抵擋,反而養出一副欺軟怕硬的刻薄性子,將本身的悲苦儘數宣泄在三個女兒和四周無辜鄰裡身上。
這會子藕湯已經熬煮了兩三個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