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渺迷茫茫,如有若無的感受令人油但是生有一種超然物外之感。
梅老爬上最後一級台階,來到飛仙台上,眺望紅日東昇,萬壑群山都在朝霞的雲光中被染成了金黃色,峰嶺之間,雲霧漂渺,水氣並山影,古寺語流鶯。
梅老爺子不由感慨道:“山川之妙,儘在於此,論語中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山姿水態當中,揭示了天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天然妙理,包含了天然永久的空、靜。老子言道法天然,公然不愧是智照古今的聖者,常常細細體味,彷彿都成心猶未儘之感,彷彿這短短的四字中包含了無窮無儘的哲理。”
言罷,眺望遠山,天光雲影,蒼崖雲樹,山中幾聲鳥鳴,古寺數聲鐘響,傳來悠悠禪音道韻。梅老悄悄吟誦道:
所謂道法天然,便是如此。”
這時,飛仙台石欄旁盤曲環抱的青石台階上,緩緩走來一個白髮童顏的老者,月紅色的晨練漢服更顯老者氣質蕭灑超脫。
飛仙台是三清宮內一處馳名的景點,傳說有神仙於此處霞舉飛昇,是以在積翠山各大景觀當中,名聲甚隆,普通前來積翠山的遊人都會在此拍照留影。
“算你有點兒知己,還想到我。”梅老哼道,隨即,本身倒是笑了。
梅老聞聽墨非之言,不由撫掌笑道:“墨道友把天然之妙解釋的如此清澈,本來大道於人,如羚羊掛角,但是在道友數語之下,卻如同墨跡丹青紙上留。如果有道者於此地,說不定就會是以而頓悟,道途大進。”
墨非和梅老對視一眼,倒是傳音入耳,飛仙台上隻要這二人聞聲。聞聽聲音,恰是老羽士許信友許真人。
當墨非從客房以內踱步出來的時候,三清宮的小羽士們已經齊齊堆積在三清宮正殿“三清殿”以內,燃香禮拜,鳴鐘敲鼓,木魚鈸磬之聲,從大殿當中緩緩傳出,在山風當中緩緩飄零,全部三清宮覆蓋在一種極其濃烈的寂靜、莊嚴的氛圍當中。
老羽士笑道:“好,好,你牙尖嘴利,我反麵你普通見地,剛纔廚房裡挖了上好的蓮藕,做了蓮子羹,有道是獨樂了不如眾樂樂,是以老道我前來尋二位一起享用。”
倒是心中有感。將本身在山川清暉中所獲得的一點兒頓悟,化作澄淡清遠的詩句。其音悠悠,隨風飄散,不知這高山之上,能有幾人得聞。
“雲生瓊樓夢蓬山,霧裡飛花化蓮台。心中安閒有六合,四海掃蕩無灰塵。”
老者的衣袖跟著拂麵的山風輕舉飄飛,在不時活動變幻的霧靄當中,彷彿是乘雲而來的老神仙。
十月的積翠山,還是青山如黛。古鬆,臥柏,修林,翠竹,山鳥清鳴,山花點翠; 時有煙霞乍卷,蘅芳芬芳; 又有飛泉流瀑,其勢垂虹。
墨非不由笑道:“老爺子,這麼早就熬煉身材,難怪是老當益壯,在山嶺之間行走如同高山,連一些小夥子都比不上。”
墨非鵠立在飛仙台上,眺望山間煙霞舒捲變幻,入眼處,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零,肆意東西。
墨非沿著觀中的青石小徑,拾階而上,在彎曲折曲的山路上緩緩前行。淩晨的積翠山,雲霧滿盈,餘霞成綺。峰秀、石峭、穀幽、廟古、鬆奇、花盛,步移景異,小巧剔透。在薄紗普通的霧靄中更顯得瑰麗而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