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色】畢沅改作『邑」。
#18王念孫雲:『國』字衍。
#7『義』下畢沅據他本補『政』字。
#15『非』《閒詁》校作『行』。
#3『義」畢沅改作『我」
#17本句王念孫『天』下補『之』字,『正』下補『天子』二字。
故子墨子置天之,覺得儀法。非獨子墨子以天之誌為法也,於先王之書大夏之道之然:帝謂文王,予懷而明德,毋大聲以色,毋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誥文王之以天誌為法也,而順帝之則也。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度百姓之利者,當天之誌而不成不察也。天之誌者,義之經也。
#25《閒詁》不重『為正』。
#8『大』畢沅改作『天』。
#1『之」下王念孫據高低文補『士」字。
#16『天』下《閒詁》有『之』字,是也。
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惡者何也?天欲義而惡其不義者也。何故知其然也?曰:義者,正也。何故知義之為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我以此知義之為正也。但是正者,無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為正,有諸侯正之。諸侯不得次己而為正,有三公道之。三公不得次己而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為政,有天正之。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於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於天正#17也。是故古者賢人明以此說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天子獎懲不當,聽獄不中,天下疾病禍福,霜露不時。天子必且縐豢其牛羊犬截,潔為集盛酒醴,以檮祠祈福於天。我何嘗聞天之檮祈福於天子也,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貴於天子也。是故義者不自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曰:誰為知?天為知。但是義果自天出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慾為義者,則不成不順天之意矣。
#21『勁』畢沅校作『勁』。
#4『夫」《閒詁》、《校注》作『天」,是也。
#14『謂』《閒詁》校作『得』。
註釋:
#22『大』《閒詁》校作『丈』,是也。
#24『庫』上王念孫據上文補『府』字。
#20『天』《閒詁》作『而』。
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辟人無以異乎輸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也。今夫輸人操其規,將以量度天下園與不圓也。曰:中吾規者謂之園,不中吾規者謂之不圓。是以圓與不園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則園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將以量度天下之方與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謂之方,不中吾矩者謂之不方。是以方與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則體例明也。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大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之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美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美意非#15。觀其言談,順天#16意,謂之善言談,反天之意,謂之不善言談。觀其刑政,順天之意,謂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謂之不善刑政。故置此覺得法,立此覺得儀,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吵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