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笑道:“李家對你可真上心,豆腐一斤四個銅錢,送了好幾斤。”
“娘,這李家豆腐但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張芸坐下來,輕聲道:“我們在小娟家看到的豆腐,隻是巴掌大,比我們家的那塊小多了。”
到了夏季,北方冷的要命,再有錢的人家裡也吃不著新奇菜,豆腐這麼好吃的吃食會有很多有錢人買,到時他把每斤的豆腐代價定高,定能賺到銀錢。
一天純利潤近三兩銀子。李快意每天給李山二百個銅錢,給趙氏四百個銅錢。
馬鬆點點頭,“那不算貴。”物以稀為貴,豆腐隻要李家賣,如許的代價當然不貴。
李家的豆腐現在一天已經賣到七百斤,發賣量翻了一倍,賺的銀錢跟著漲了一倍。
豆腐這麼受歡迎,真是出乎料想。
李山趕著驢車返來了,喜滋滋跳下車,從車裡拿出一個大竹籃,“快意,爹買排骨了,你早晨做粉蒸排骨。”前次做的粉蒸排骨好吃的差點把舌頭吞掉。
一桌的菜,炒豆腐、豆腐海米湯最快被吃光。
“這氣候,豆腐放幾天也不壞,就算凍住了,凍豆腐也能吃,味道也好吃。”
他帶著三十五斤的豆腐往北方去,沿途茶葉、絲綢、金飾一起送給幾個乾係交好的販子朋友。
“他們四小我,一人送一斤,可不就好幾斤。”張秀才說是這麼說,內心對李家四兄弟好感大增。今後教李家四兄弟也更加用心。這是後話。
“李家常常弄些新奇吃食,每回都給你妹夫送。”馬氏語氣裡透著高傲,固然夫君斷了半截手指不能插手科考,但是書教的好,弟子收很多,束脩費多,名聲還好聽。
李家的豆腐腦買賣還不錯,不過遠不如豆腐。
劉婆子做了炒花生米、燉老母雞、燒豬肉、大蔥煎蛋、蒸河鯉、炒茄子、炒豆腐、豆腐海米湯。
張芸答道:“孃舅,我聽小娟的娘說一斤豆腐四個銅錢。”
馬鬆每天不是請人下酒樓,就是被彆人請下酒樓,肚子裡油水很重,整桌菜就喜好吃炒豆腐、豆腐海米湯。
張秀才與馬氏共生了三個後代,長女張芸,本年十二歲,麵貌生得清秀,性子比較活潑,二兒子張祺,本年七歲,已經在書院讀書,小兒子張澈,本年四歲,恰是天真敬愛的時候,每天隻識幾個字。
“我奶奶的牙冇了,彆的吃不了,就能吃這豆腐。”
馬鬆甚麼買賣都做,春夏做茶葉絲綢買賣,秋冬做外相藥材買賣,把南邊的茶葉絲綢賣到北方,把北方的外相藥材賣到南邊。
李快意跟坐在院子裡曬太陽的趙氏道:“娘,今個一早,我看我們家上麵的水溝邊的水都結冰了。等會兒,我讓二叔拿乾草、破棉被把我們家的水井包一包,彆把水井凍住了。”
馬氏最是寵嬖這個小兒子,柔聲道:“一個豆腐罷了,瞧把你喜的。”
白生生的蒜炒豆腐讓人瞧著冇有吃的慾望,不過夾一塊吃了一口,才感覺滑嫩鮮鹹,唇齒生香,豆腥味被蒜味擋住了,不感覺有豆腥味。
李山環顧籬笆內裡冇有村人,這纔開口道:“快意,今個我在鎮裡接了一筆買賣。”
張秀才特地提早返來,跟馬鬆相見甚歡,一會兒讓開午餐。
到了次日,馬鬆特地讓劉婆子去買了四十斤李家豆腐,五斤留給張秀才一家吃,餘下的帶走去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