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狀元_第13章 一字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這話讓陸敏之又感受,在道的麵前,陰與陽是劃一的,一陰一陽才氣成道,缺了哪一方都不成。而說一陰一陽,而不是一陽一陰,陰彷彿更在陽之先。

陸敏之決定要明天拿這兩句話去問程秀才了,看平時一本嚴厲端莊的程秀纔對這兩句話如何解答出甚麼“微言大義”來。

厥後《春秋》帶著《左傳》讀,《易經》帶著《易傳》讀,才略微明白一點點。但要做到每一篇每一句的大義都能瞭然,那還差了很多。

固然這個“臣”要被“君”壓,但如果君變成“無道之君”,本身這個臣,也能夠誅掉無道昏君。這,不但不會被世人叱罵,還會被人獎飾推戴。

《大學》也是開篇講道:

而臣對君的忠,前提是要君是“有道之君”。

大學之道,在明顯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前後,則近道矣。

本來,四書五經中埋冇著一個大奧妙,說了一個很關頭很關頭的字。

而本身,現在不也是男人了麼?

這些話讓陸敏之感受“道”,既很廣博奇妙,又彷彿離本身很近,能夠本身掌控。

這些話,讓陸敏之感受道彷彿力量無窮,逼格高到天,但又那麼夷易近人。

賢人一方麵鄙夷女子為小人,另一方麵又感慨女子的強大,悲歎他三千弟子好他所教的德不如好女子的色,這又是鬨哪樣?

作為21世紀過來的女青年,陸敏之讀經籍當然也不是全聽先賢的註解,而帶有本身奇特的視角。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成覺得道。”

想到這裡,陸敏之都感受本身材內的洪荒之力要沸騰了有木有!

帶著這個視角和題目去讀,三年以後陸敏之終究有所發明。

文人通過傳承儒家經籍,把握的這個“道統”,幾千年來,也一向在與君主把握的“政統”對抗著。如果那位君首要搞□□統治,必定不會正視儒家典範,要以武壓文,打壓“道統”,或者對儒家典範停止曲解,搞一些禦製欽定的“獨一精確註解”,覺得測驗的範本逼迫讀書人遵循。

但四書五經,幾近到處都在講“道”,以“道”為引領。

對於“無道之君”,臣不但不必儘忠,還能夠像誅殺一介匹夫那樣殺掉啊!

而程秀才的夫人徐娘子,剛開端陸敏之去她家時也是不冷不熱淡淡的,厥後也逐步熱忱了起來,常常拉著他問長問短。還給他做了一套粗布長袖圓領袍的衣服。隻是那衣服,陸敏之委宛回絕了。

君子之道,造端乎佳耦,及其至也,察乎六合。

《孟子》中也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聞誅一夫紂,未聞弑君也!”

或者這些看起來八卦的話,實在也儲藏著“微言大義”?

但顧猴兒說的前麵一句話,對那兩部書隻要讀懂一層就算“明曉大義”,陸敏之倒是甘願信了,冇有破鈔多少心血去讀《春秋》和《易經》,更多的時候花在《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以及《詩經》和《尚書》上。

為了回報,陸敏之打些野禽野獸時,也常會提一頭兩隻去程家。現在陸敏之也隻要這個回報體例了,給錢他家是必定不會要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