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傳_32招安(四)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但是正題的核心,卻不在這兩處銀礦,而在鹿頭店。

彆的,按照王來興與何可畏的交底,營中目前還存有糧草一萬五千石、錢五千八百兩,再如何勒緊褲腰帶,也隻夠支撐全營兩個月頂多。

趙營範圍遠超普通參將援虎帳的兵額,向朝廷絕要不到足額軍餉,以是冇法希冀朝廷,要保持必然範圍,必得自行籌措賦稅,處理賦稅題目也就成了趙營現階段的甲等大事。

趙當世深思:“張獻忠之所覺得左良玉所輕,恐怕是因當初的殺兄之仇。但他既能縱覽全域性,看出黃台吉、李自成有成為天下人的資質,當真有些眼界。”左良玉目不識丁,也冇有顯赫的背景,能一步步達到本日氣象,自有其出類拔萃之處。隻通過與左思禮的短短幾句扳談,趙當世敢必定,左良玉必是一個對情勢看得很清楚,且頗能順勢而為的人。和如許的人打交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會簡樸很多。

左思禮看著誠懇巴交,卻很健談,趙當世與他閒談了將近有半個時候,都不覺疲憊。到厥後,跟著交換的深切,二人的內容垂垂轉向正題。

第三,銀礦。不過此後果不曉得大阜山的銀脈,以是何可畏的設法是從棗陽縣現有的兩個銀礦裡儘量摻一腳。

趙當世略略一想,道:“能得左帥青睞,趙某受寵若驚。但是既然說到了這裡,便讓我猜上一猜其他二分的殊榮花落誰家。”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趙當世的觀點與他們分歧。他從始至終都是精兵線路的果斷擁躉,偶爾順勢合營或者擴多數隻能看作權宜之計。豢養龐大的軍隊,對後勤以及練習是極大的應戰,趙當世腦袋很復甦,裹挾蟻附加剽掠的體例當流寇能夠使,要定下來萬不成能。

第一,屯田。這實在也不能完整算作他提出來的,自古屯田皆是利軍利民的善舉。西漢時晁錯、趙充都城發起過徙民實邊、戍耕並顧的行動;東漢曹操在棗祗、韓浩等人建議下也以屯田給軍,首年即“得榖百萬斛”,後顧無憂;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大力推行衛所屯田,所謂“寓軍於民”,其人更是對勁道出“吾養兵百萬,不費官方一粒粟”的豪言。

幾次集會下來,營中高層根基上達成了共鳴,以為要解此燃眉之急,所賴的不過還是“開源節流”這四字真言。

但是現在有了大阜山,需得另當彆論。團體看來,明朝相沿前朝已成熟的吹灰法提銀,效力並不算高,元朝有端州蒙山場,年產銀三萬五千兩為天下之冠,而明廷不正視礦業,乃至天順四年天下銀產加起來也不過十八萬兩。由此可推知,不管左思禮再如何吹的天花亂墜,大阜山的銀產量也不會高到足以支撐趙營隨心所欲的境地。

當時夜色已濃,但室內燈火透明,亮如白天。姍姍而來的左思禮顯出幾分訕色,搓動手道:“小人但怕白白天語態多有衝犯,令大人不喜,此前實是忐忑。”

求保舉、求月票~~~~

錢的題目,在大明朝、在流寇乃至於關外,遍及存在。有手腕的,比如張獻忠、左良玉這類,通過各種渠道補助軍用;冇手腕的,那就隻能叫天叫地一無所應,乃至終究兵士叛變,營毀軍散了。

趙當世笑笑道:“公然先生是左帥的梯己人。實不相瞞,趙某欽慕左帥神儀已久,隻恨當初官賊殊途,難以相見。現先生在,可一解我渴。”旋即問,“但不知左帥說過些甚麼?”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