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有地,有人,有桑,有糧,這些是相對牢固了的。題目在於這些賦稅到了誰的手裡?朝廷收稅,此為其一;豪強收租,此為其二;布衣餬口,此為其三;匪賊掠取,此為其四;外族劫奪,此為其五。這五方有一方多得,另四方就會少得,反之亦然。以是要想處理題目,起首要清楚你要為哪一方處理題目,因為你為一方處理題目的同時,實在也為其他四方製造了題目。”
“前麵呢?”
“鄙人冒昧前來,冇打攪太守公事吧?”
這些人纔是真正的土豪啊,不但有錢,另有權力和武力,並且在土處所麵已經走到我前麵去了,隻要我想多占地盤,遲早要和這些人PK。想到此,我對閻亨說:“對你說的這些題目,鄙人倒有一些膚見。如果你感覺有事理,今後我就大膽叫你一聲賢侄。如果你不認同,你還是做你的官,我還做我的買賣。有興趣聽一聽嗎?”
“第一,你現在能拿到俸祿嗎?第二,就算你能拿到俸祿,這些俸祿說到底是君給你的,還是天下人給你的?”
“小侄也從父親處聽過伯父的天下人之說,隻是我等食君之祿,如何能不忠君之事?”
“吳兄請說!”歡暢地說----我現在最缺的就是人了,特彆是人才。
“伯父以侄稱我便好,千萬不成見外。不瞞伯父說,小侄此時正有一煩惱之事,以是剛纔正深思出神,故此有些失禮。”
“官府無兵,奈之如何?”
“煩惱之事?無妨說來聽聽!”
這些動機嘩啦嘩啦地從腦筋裡翻過,我對這個閻亨有了稠密的興趣,便對吳晟說道:“我能不能去見見這位閻亨?”
我拱了拱手:“拜見閻太守!”
“這詩的前麵!不是另有一句:“大夫不均,我處置獨賢”嗎?這句詩前麵底子不是重點,整句的重點是前麵這一句,被你這麼一拆,意義全反了。實在這首詩不是必定王權的,而是說天下那麼大,有那麼多吃乾飯的人,乾嗎就老子一小我累死累活的?太不公允啦!”
他昂首看了我一眼:“您找我父親?”
“叨教您是?”
“鄙人郭三寶,武都的一個買賣人?”
晉朝的時候我不太清楚,但三國的時候官不必然要到本地上任才被承認。像劉備,被曹操表了個豫州牧,能夠耐久都冇正式管理過豫州,但還是被世人稱為“劉豫州”。而三國的時候當官彷彿比較輕易,大師相互表來表去便能夠,就像當時並無權無勢的劉備,也能表袁譚當儲備乾部,不像現在還要費錢買。而最令人猜疑不解的是,當時曹操早已把持朝政,但對這些表就冇否定過,連死仇家上的表也十足順利通過,不曉得是不是他太不在乎這些虛銜了。
“朝廷就是國度嗎?”我詰責。
“是你?”閻亨站起家也行了個禮,“小侄拜見郭伯父!”實在被一個二十四五的年青人叫伯父挺不爽的,多顯老啊。
唉!本該為朝廷命官,卻被處所軍閥擠兌走,冇想到不在其位仍在為了朝廷操心。當然,也能夠是為了他父親操心。
“對於不了全數,何不殺一儆百?”
“一個國度如何能冇兵呢?如果外族入侵如何辦?”
“還是我去拜訪他吧,畢竟也是太守之尊。”
閻亨很年青,和司馬白差未幾都是二十四五歲,長相和閻纘很像,傳聞脾氣脾氣還像,現在他正對著一堆賬簿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