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迪中國青年的100篇人生美文_心靈牧歌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再讀其他禪師的語錄,發明他們對“平常心”的瞭解,跟景岑禪師大同小異。如此則“平常心”得來豈不是太輕易了?

假定我們覺得輕易,那我們就錯了。那隻表白我們還不是“禪師”,還隻是“俗人”一個。那短短幾個字、幾句話,是禪師用平生的磨難與冥想換來的,如何能說易?不受儘失眠、臥床之苦,如何能懂“要眠則眠,要坐即坐”就是最高的“道”;不受儘熱死、凍死之苦,如何能懂“熱即取涼,寒即向火”以及“寒即圍爐向烈火,熱即竹林溪畔坐”等等就是最高的“道”;不受儘病死、餓死之苦,如何能懂“屙屎送尿,著衣用飯”等等就是最高的“道”?飽漢不知餓漢饑,站著說話不腰疼。超越萬水千山方知水不過如此山不過如此,未削髮門者如何能體味?閱儘人間冷暖方知人不過如此情不過如此,紈絝後輩們又如何能體味?禪學彷彿就是薄命人的哲學,豈一個“易”字了得?

暑假的時候,兒子從美國發來一封E―man,奉告我,操縱這個假期,他要開車從他地點的北方解纜到南邊去,並畫出了一共要穿越11個州的線路圖。方纔解纜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薩斯州的首府奧斯汀打來電話,鎮靜地對我說這裡有寫過《最後一片葉子》的作家歐・亨利的博物館,而在明天顛末孟菲斯城時,他參謁了搖滾歌星貓王的故居。

如此則禪師莫非必然要逼人刻苦?是又不然。“苦”是我們達到此岸的一條船,“慧”亦是送我們到此岸的一葉舟。“慧”就是“悟”,就是“覺”,就是“聰明”,就是“靈明”,和“苦”比較起來,它乃至還更加底子。有很多人吃儘苦頭不能“開悟”,申明刻苦一定就是達到此岸的必由之路;呼應地,一輩子幸運的人如托爾斯泰暮年也能“開悟”,申明“聰明”能夠普度苦者與樂者。因而一份“平常人生”,最後就有賴於我們的“慧根”:

欲得“平常人生”,要有“專注”精力。“三心二意”,那不是“平常人生”;“見異思遷”,那也不是“平常人生”。千萬座山嶽你隻能爬上此中的一座,千萬條門路你隻能走完此中的一條,千萬首美好的歌你隻能唱此中的一首。你感覺遺憾嗎?或許有一點,但卻完整不必。因為用你長久平生的工夫,若冇有“專注”精力,你乃至連一座山嶽也爬不上,連一條門路也走不完,連一首歌曲也唱不好。當你生下來,當你開端懂事,你就要目標果斷;稍有彷徨,稍有躊躇,你就會兩手空空入暮年。

欲得“平常人生”,要有“滿足”情懷。有人攻訐“滿足”,說那隻是“不進取”,實在這是批錯了。“滿足”是甚麼,“滿足”就是知生命的“缺點”、人生的“不敷”。你喜好的你冇有才氣獲得,你要曉得這“不敷”,接管這“不敷”;你不喜好的你冇有膽量回絕,你要曉得這“不敷”,接管這“不敷”。你以“癩蛤蟆”之身而想吃“天鵝肉”,那是你的誌向,冇有人能夠禁止你;但你對於本身的“癩蛤蟆”身份,要心知肚明。你“駑馬”一匹卻要和“千裡馬”競走,那是你的任務,誰也無權乾與;但你要明白地曉得,你原隻是一匹“駑馬”。人秉六合之氣有厚有薄,冇有人無“缺點”,冇有人無“不敷”。知“不敷”,就是“滿足”;知“不敷”,就能“滿足”。能“滿足”就能得一份“平常人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