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有喝酒一石穩定。餘以製酒法較之,每粗米二斛,變成酒六斛六鬥。今酒之至醨者,每秫一斛,不過成酒一斛五鬥,若如漢法,則粗有酒氣罷了。能飲者飲多穩定,宜無足怪。然漢之一斛,亦是今之二鬥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鬥七升水邪?或謂:“石乃鈞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計之,當三十二斤,亦今之三鬥酒也。於定國食酒數石穩定,疑無此理。
《詩》:“芄蘭之支,孺子佩觿。”觿,解結錐也。芄蘭生莢支,出於葉間,垂之正如解結錐。所謂“佩觿”者,疑前報酬韘之製,亦當與芄蘭之葉類似,但今不復見耳。
晉\\江\\文\\學\\城\\付\\費\\小\\說
“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周南》、《召南》樂名也。“胥鼓《南》”;“以《雅》以《南》”是也。《關雎》、《鵲巢》,二《南》之詩,罷了有樂有舞焉。學者之事,其始也學《周南》、《召南》,末至於舞《大夏》、《大武》。所謂為《周南》、《召南》者,不獨誦其詩罷了。
餘家有閻博陵畫唐秦府十八學士,各有真讚,亦唐人書,多與舊史分歧:姚柬字思廉,舊史乃姚思廉字簡之。蘇台、陸元朗、薛莊,《唐書》皆以字為名。李玄道、蓋文達、於誌寧、許敬宗、劉教孫、蔡允恭,《唐書》皆不書字。房玄齡字喬年,《唐書》乃房喬字玄齡。孔穎達字穎達,《唐書》字仲達。蘇典署名旭,《唐書》乃勖。許敬宗、薛莊官皆直記室,《唐書》乃攝記室。蓋《唐書》成於先人之手,所傳容有訛謬;此乃當時所記也。以舊史考之,魏鄭公對太宗雲:“目如懸鈴者佳。”則玄齡果名,非字也。然蘇世長,太宗召對玄武門,問雲:“卿何名長意短?”後乃為學士,似為學士時,方改名耳。
鈞石之石,五權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先人以一斛為一石,自漢已如此,“喝酒一石穩定”是也。挽蹶□□,前人以鈞石率之。古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當二人不足;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鈞,比顏高之弓,人當五人不足。此皆近歳教養所成。乃至擊刺馳射,皆儘夷夏之術;器仗鎧冑,極今古之工巧。武備之盛,宿世未有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