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邸_第217章 bie購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予及史館檢驗時,議樞密院劄子問宣頭所起。餘按唐故事,中書舍人職堂語詔,皆寫四本:一本為底,一本為宣。此“宣”謂行出耳,未以名書也。晚唐樞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書,即謂之“宣”。中書接受,錄之於籍,謂之“宣底”。今史館中另有故《宣底》二卷,現在之《聖語簿》也。梁朝初置崇仁院,專行密命。至後唐莊宗復樞密使,使郭崇韜、安重誨為之,始分領政事,不關由中書直行下者謂之“宣”,如中書之“敕”。小事則發頭子,擬堂貼也。至今樞密院用宣及頭子,本朝樞密院亦用劄子。但中書劄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參政以次向下;樞密院劄子,樞長押字鄙人,副貳以次向上:以此為彆。頭子唯給驛馬之類用之。

三司使班在翰林學士之上。舊製,權使即與正同,故三司使結銜皆在官職之上。慶曆中,葉道卿為權三司使,在朝有欲抑道卿者,降敕時移權三司使在職下結銜,遂立翰林學士之下,至今為例。後嘗有人論列,結銜雖還是,而權三司使初除,門取旨,間有敘學士者,然不為定製。

賜“功臣”號,始於唐德宗奉天之役。自後藩鎮,下至參軍資深者,例賜“功臣”。本朝唯以賜將相。熙寧中,因上天子尊號,宰相率同列麵請三四,上終不允,曰:“徽號正如卿等‘功臣’,何補名實?”是時吳正憲為輔弼,乃請止“功臣”號,從之。自是群臣接踵請罷,遂不復賜。故事一

餘為鄜延經略使日,新一廳,謂之五司廳。延州正廳乃都督廳,治延州事;五司廳治鄜延路軍事,如唐之使院也。五司者,經略、安撫、總管、節度、察看也。唐製、方鎮綿帶節度、察看、措置三使。今節度之職,多歸總管司;察看歸安撫司;措置歸經略司。其節度、察看兩案,並支掌推官、判官,今皆治州事罷了。經略、安撫司不置佐官,以帥權不成更不專也。都總管、副總管、鈐轄、都監同簽書,而皆受經略使節製。

台端鹵簿中有勘箭,如古之勘契也。其牡謂之“雄牡箭”,牝謂之“辟仗箭”。本胡法也。熙寧中罷之。

唐製,官序未至而以他官權攝者,為直官,如許敬宗為直記室是也。國朝學士、舍人皆置直院。熙寧中,復置直舍人、學士院,但以資淺者為之,實在正官也。熙寧六年,舍人皆遷罷,中間無人,乃以章子平權知製誥,而不除直院者,以其暫攝也。古之兼官,多是臨時攝領;有長兼者,即同正官。餘家藏《海陵王墓誌》謝朓文,稱“兼中書侍郎。”三司、開封府、外州長官升廳事,則有衙吏前導告喝。國朝之製,在禁中唯三官得告:宰相告於中書,翰林學士告於本院,禦史告於朝堂。皆用朱衣吏,謂之“三告官”。所顛末處,閽吏以梃扣地警眾,謂之“兵戈子”。兩府、親王,自殿門打至本司及上馬處;宣微使打於本院;三司使、知開封府打於本司。近歳寺監長官亦打,非故事。前宰相赴朝,亦有特旨,許張蓋、兵戈子者,係臨時批示。執絲梢鞭入內,自三司副使以上;副使唯乘紫絲暖座從入。隊長持破木梃,自待製以上。近歳寺監長官持藤杖,非故事也。百官儀範,著令以外,諸家所記,另有遺者。雖至猥細,亦一時儀物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