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謂韶:“儘美矣,又儘善也。”謂武:“儘美矣,未儘善也。”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可。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成行也。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敷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天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成忍也!”
子曰:“能以謙遜為國乎,何有。不能以謙遜為國,如禮何?”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謂:“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曰:君子不器。
裡仁第四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八佾第三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顫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謂也?”子曰:“繪過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能夠言詩已矣。”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或問諦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汝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若林放乎!”
天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也。何謂也?”子曰:“不然。開罪於天,無所禱也。”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因而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