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雪姬看破,那我便不再客氣。路中但有所得炎靈果儘數收歸囊中,雪姬可有貳言?”初陽直來直往也不相讓。
還未近得山腳,已是草木俱無,熱氣蒸騰不散便覺滿身汗如雨下。初陽猶可忍耐,英娘卻難敵這般至陽之氣隻能避入輕靈劍中不複現身。唯有小狐行動與常時無異,乃至可算得是如魚入水遊刃不足,叫人羨慕。
幸有小狐互助,積勢於點之策也是行之有效,初陽行進也算敏捷。將至山腰時,竟然在火線呈現了一道濕漉漉的陳跡,這陳跡卻一向延長往上,想來火線亦有人在奮力向前。而其身後濕地在被幾次烘烤後又重新騰出火焰,隻是火焰複活速率不如濕地延展速率來得敏捷。
官方對此山也多有傳說:一說與聖僧玄奘西行取經多有聯絡;一說乃是神州護國將士鮮血感化此處,烈焰長存恰是忠魂不滅之故。不管何種說法,都足以讓世人對此山多有畏敬,更兼此處熾熱難耐,凡人不得寸土落腳,故而遙祭有之切磋無之,而火食也多在數百裡以外。
“也不知是何人,固然神通各有分歧但其戰略與本身普通無二,若能結伴隨行也必為良伴。”初陽思及此處不免有些獵奇,號召小狐抓緊向前。待得追上初陽也不免有些暗歎人間聚散緣法之變幻無常,麵前這白衣女子不是雪姬更是何人?
“金城所見之背影莫非也是她?”初陽心中俄然閃過一念,但又點頭道:“雖均是白衣勝雪,但神韻非常分歧,應是我一時錯識。”
作者有話要說:老想寫得合情公道,成果把本身弄得很糾結,實在最後本身想想都要摔桌子,你寫的仙俠就是最分歧情公道之處好不好。
木能生火,而風起火勢,彷彿初陽並無良策可尋隻能束手,隻是一起行來初陽豈是等閒認輸之人?“相生相剋之事並非絕對,隻在勢之轉換。”清泉真人曾經如是說道。“勢之竄改,非是全域性,若論全域性必是萬物均衡。”釣叟如此教誨。“由來火雖燎原,但赤焰過處春來又見萬物復甦。”英娘也獻言獻策道。
“雪姬遊走神州多時,倒是較之初見更加端莊風雅,怎不叫人汗顏?我今來火焰山乃是為此靈獸尋炎靈果開竅破障之用,卻未曾想與你相會於此。”初陽與雪姬於國雖為敵手,於私乃是良朋,故此也不肯有些許欺瞞,“倒不知雪姬如何一人獨行於這火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