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_地410章 準備北伐涼州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並且到時候關羽馬超都已經對郭汜用兵了,還能夠因糧於敵一部分。對於河套地區的羌人,在他們心折口服歸順朝廷之前,李素也是不會把他們當作本身的子民的,該搶就搶該威懾就威懾。

李素和國淵籌議的這套體例,也算是為地形龐大的蜀地量身定做了。如果擱北方大平原上,還犯不著費那麼大勁兒折騰。也不成能有那麼多“山田中間就是水田”的龐大環境,用山田差田的輪種、種豆,來調換平田、水田的持續高強度種雙季稻。

並且能夠操縱棉花作物吸水快、地步不需求蓄水的特性,挑山穀河道坡地蒔植,彆華侈高山種水稻。

不過,咱鍊鐵燒瓷建窯用到的泥炭,在煉製焦炭的時候,也會披收回一些臭氣,山海經說這些臭氣也能為肥。將來讓僰道、江陽二縣諸泥炭煉焦廠,全數在排廢氣時讓廢氣過水吸附,或者在水中撒草木灰和其他酸鹽,總之本身漸漸試,看甚麼東西又便宜又輕易吸附煉焦廢氣。

除了蜀地種棉花的題目以外,國淵的第二個難處,是他發明“雙季稻持續種了兩年後,就開端呈現地力降落,並且施肥都不必然補得返來”。

處理了輪種和豆子固氮肥地以後,李素獨一能挽救的就是化肥了,但“化肥”這個動機在貳內心也就一閃而過,隨後就感覺本身好笑——他完整曉得,在冇有化工產業的朝代,要搞出化肥的難度,還不如想體例搞出火槍大炮呢。

他就這麼跟國淵說:“據我所知,前人便曉得海島鳥石能夠肥田,諸如此類的礦物,《山海經》種也有隻言片語提及。將來要長遠處理肥田的題目,還是得開辟交州,尋交趾外洋無樹荒島、特彆是要確保樹木希少的,那樣千萬年積累鳥糞化而為石的纔多。

李素想來想去,能夠動腦筋的思路就是兩條,前者有點悠遠,後者便利倒是便利,但是產量杯水車薪,又犯不著伶仃特地去弄。

聽了這個建議時,國淵辯白道:“使君,這些我也病篤亂投醫試過,把燒了的豆杆灰燼、或者是砍下來的豆杆,都倒到稻田裡。但結果老是不如原田翻耕更能肥田。”

以是,有“持續蒔植兩年”嘗試經曆的,大抵也就是犍為郡治江陽縣周邊,和朱提郡鄰瀘水的一些縣屯田區。國淵能那麼快發明題目,可見事情態度還是很詳確的,每年都在試點田周到統計產量。

是以不管此次的題目能不能處理,國淵及時發明及時上報,就憑這個態度,李素就分外犒賞了他黃金二十斤,並且表示會在屆時給劉備的表章中,申明國淵的當真事情態度。

安排完以後,李素就叮嚀國淵,讓他籌辦跟著他春耕後即將構造的一批移民涼州的百姓,本年先到武都郡的遝中屯田、適應環境、嘗試在北方環境下種棉花,來歲就要在涼州河西走廊也種棉花了。

對不起這兩天狀況不太好。

眾所周知,後代蜀地也就重慶周邊夏天比較炎熱,無降雨時候充足長,而成都平原是不成能的。這麼安排,也算是資本充分派置了。

隻不過,這類天然礦物種分離出來的肥料,比化學分解產量低很多。現在那兩個縣的鍊鐵財產最多每年消耗一兩千噸煤炭,加上燒瓷燒磚彆的統統用煤財產,總耗損不會超越五千噸。這內裡的雜質氨氣一年能彙集幾百噸就不錯了,另有耗損,最後做成氮肥,絕對不會超越千餘噸。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