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群英風雲錄_程昱傳(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漢獻帝定都許縣後,以程昱為尚書。當時兗州尚未綏撫伏貼,因而又以程昱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征討韓遂、馬超時,曹丕留守,又使程昱參知軍事。等時田銀、蘇伯即是河間作反,曹丕遣將軍賈信征討。叛軍中有千餘人請降,朝中大臣皆以為應遵還是法,儘誅降軍,程昱卻說:“之前之以是要誅殺投降者,是因為當時勢勢動亂,天下大亂,攻打賊人時采納‘圍而後降者不赦’的目標,目標在於向彆的亂黨顯現不儘早投降的結果,讓統統仇敵都感到驚駭,未圍先降,那今後用兵便不需求動輒圍城。現在天下情勢大抵已經安寧,並且今次的戰事是產生在國土以內,這些都是不成氣候的賊眾,殺了他們也冇有能夠請願示懼的處所,落空了以往誅降的戰略意義。是以我以為這些降兵不成誅殺;即便要誅殺他們,也要先扣問曹公的定見。”但是當時的大臣都說:“軍事方麵我們能夠自行下決定,毋須事事向曹公啟奏啊!”程昱聞言後,不再作出迴應。

建安八年(203年),程昱糾合一夥山間公眾及逃亡之徒,得精兵數千人,因而引軍與曹操會師黎陽,討伐袁譚、袁尚。曹操使李典與程昱等以船運軍糧。會和魏郡太守高蕃將兵屯河上,斷絕水道,曹操對李典、程昱說:“若船不得過,下從陸道。”李典與諸將議曰:“蕃軍少甲而恃水,有懶惰之心,擊之必克。”程昱亦覺得然。遂北渡河破高蕃,水道得通。二袁破走後,程昱拜為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

曹操征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火線,阻呂布、陳宮雄師,保住三城,因功受封

為東平相,屯於範縣。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後,任命程昱為尚書,後又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件。討平袁譚、袁尚後,拜為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

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東阿)人,東漢前期至三國期間曹魏謀士、名臣。本名程立,因夢中在泰山捧日,改名程昱。曾於東阿帶領公眾抗擊黃巾。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征辟為壽張令,今後為其出謀獻策、交戰四方。

初平三年(192年),兗州刺史劉岱辟召程昱為用,程昱不該命出任。當時劉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袁紹令老婆居於劉岱處,公孫瓚亦遣處置範方帶兵助劉岱守地。厥後袁紹與公孫瓚反麵。公孫瓚擊破袁紹軍,因而遣使向劉岱說要收取袁紹的老婆,令劉岱遣上,並與袁紹斷交。公孫瓚又向範方命令:“若劉岱不遣上袁紹家小,便領兵返來。待我定了袁紹,就攻打劉岱。”劉岱連日不能決定,彆駕王彧向劉岱說:“程昱有策畫,能斷大事。”劉岱因而召見程昱問計,程昱說:“如果放棄袁紹這個近援而求於公孫瓚為遠助,這即是求人於越地以挽救受溺的兒童一樣。並且,公孫瓚亦非袁紹之敵,現在雖稍勝袁紹軍隊,但終究必為袁紹所擒。如果取其一朝一夕之勢而不思慮長遠的打算,將軍您必敗無疑。”劉岱服從其計。因而範方領其兵歸去,兵尚未至而公孫瓚已大為袁紹所破。劉岱表奏程昱為騎都尉,程昱卻以身疾請辭。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