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幼麟傳_第三十七章 陟罰臧否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周姓男人點頭道:“恰是因為因公而犯法,故此案無例可循,從縣中一起上報到郡中,郡中懸而未決,終上報至州中,由諸葛智囊親判。諸葛智囊言及鄙人乃捕役之身,熟知《蜀科》,此次縱是抓賊心切,也屬知法犯法,當以踩踏田畝之罪判。”

馬岱是個愛交朋友的性子,遂相邀道:“這位兄弟,桌上有肉有菜,若不嫌棄,還請過來一敘。”

周姓男人笑道:“小兄弟此言差矣,且聽鄙人把話說完。說來忸捏,智囊判完後,又讚鄙人忠敏於事,當為諸縣榜樣,有罪當罰,有功亦當獎。他已是拔擢鄙人為縣尉,掌一縣治安。隻待來歲戍邊返來後上任。提及來,鄙人此番還是因禍得福了。”

母子倆說話間,周姓捕役已是用罷飯食,他將繫著包裹的哨棒夾於腋下,起家抱拳道:“諸位,說了這很多話,隻怕本日要誤了時候,就此告彆罷,後會有期!”說罷,領著牛三大步而出。

薑武曉得曲解了這名諸葛智囊,撓撓頭,指著邊上肥大的男人,道:“此人犯了盜竊、踩踏田畝之罪,兩罪並罰,必是要戍邊兩年了。”

薑維拿筷子一敲他的腦袋,佯怒道:“常日叫你讀書不聽,本日卻出來丟人現眼。你聽好了: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堪,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語出《荀子・富國》。其意為:倘若不先實施教養就獎懲罪犯,即便刑法很多仍然不能克服險惡;教養而不獎懲,那麼奸邪之徒就得不到製裁。這是孔子說的話,你小子可記著了嗎!”

世人循名譽去,說話的倒是早前先來的兩名男人當中較壯的那人。此人年約三旬,神態安閒不迫,倒像是個見過大場麵的。

“倒也不儘是漢中王之威德。”邊上俄然有人發聲。

那男人道:“漢中王入主益州後,諸葛智囊言公安公(劉璋)此前‘德政不舉,威刑不肅’,遂攜朝中重臣體例《蜀科》,定了下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成以無功取,刑不成以貴勢免的端方。漢中王是仁厚之主,遵守此律,恩威並濟,軍心民氣方定,蜀中乃大治也。”

薑武又插道:“剛剛纔說到獎懲清楚,那位諸葛智囊總不能因他是孝子,而免了踩踏田畝之罪吧?”

薑母在旁聽了半晌,這時俄然道:“諸葛智囊固然輕判,但這位牛三家中另有老母要奉侍,眼下其母豈不是要流落街頭,無依無靠了嗎?這…這未免也太不近情麵了。”

他一指馬鈞,道:“方纔這位兄台說到百姓歸心,以鄙人之見,除了漢中王愛民如子外,也因為有諸葛智囊開誠懇、布公道之故。”

薑母聞罷,感慨道:“這位諸葛智囊賢能淑德,必是上天派來幫手真龍天子的。伯約,你到CD後,定要向這位智囊多多請益纔是。”

周姓男人解釋道:“這牛三為本土遊民,因遁藏戰亂流落到郫縣,家中奉侍一名老母,每日馳驅掙口吃食。那日其母染了風寒,他一籌莫展,這才起了盜竊之心…”

牛三聞言,也不知那裡鼓起勇氣,昂首答道:“這...這位夫人,且聽小人一言。那日判案時,諸葛智囊已是賜下賦稅,救治老母病情,還將老母支出鰥寡院中,一日能得兩餐充饑,又有瓦牆擋風遮雨,比跟著小人時可強多了。小人對智囊的判罰心折口服,隻盼著好幸虧軍中做事,最好能就此留在軍中,以酬謝智囊的大恩大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