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甚麼了?”
“勞周君顧慮,家師和師姐已經北上冀州了,臨行之前,家師對我言語,澈君所練功法築基已成,卻不得聚力之法。”
“在這個根本上,君能夠再切身作則,教誨百姓甚麼是本、甚麼是末。當百姓們分清了本末以後,曉得了甚麼是首要的,甚麼是不首要的以後,亭部中天然也就翕然安好了。”
陳盼笑道:“立民約樹僤碑。”(僤,dan)
“先賢與君王?!。我小子無德,怕是學不了啊。”
“澈君餓了麼?”
“如有需求我幫手的處所,請固然開口。”
“孟子?梁惠王?盼師說的但是《梁惠王章句》篇麼?”
仇季智,仇覽,東漢名流,四十歲任亭長,後入太學,(詳見《後漢書循吏傳記·第六十六》)
不管陳盼是何出身,不管他是不是承平道人,也不管他數年後會不會造反,起碼他的這幾句話是“父老之言”。
“君是聰明人,我就不複多言了。”
“話不能這麼說。前幾年的大疫,端賴了倉君,本亭纔沒有遭到太大的侵害。隻這一點救人活人的功績,我就遠遠比不上啊。”
“我與盼師隻見了兩麵,第一次見麵時,因為陳君、劉君的原因,鬨得很不鎮靜,但他並不是以記恨,反而與我摯誠相見。剛纔在泰坪裡時,他給我提了幾個管理亭部的建議,都是良策啊!”將陳盼的話轉述給慶鋒。
“如有難處,少不得費事亭部。”
“哦。”周澈恍然,拍了拍額頭,笑道:“要非盼師提示,一時還真冇想到這個彆例。”就是有點像後代的造橋鋪路或者修寺廟,通過捐獻,然後在橋頭或者寺廟刻名字立碑記之。
“這話如何說?”
陳盼說道:“周君王謝後輩,你們嫡長房那派在孝敬天子時但是號稱‘五經縱橫’,君知孟子說教梁惠王的故事麼。君今雖隻轄十裡之地,但也算為政一方了,何不效仿先賢之說,疏導百姓呢?”
“除了懲辦輕俠,我還應當做些甚麼?”
慶鋒說道:“澈君,你雖來了纔沒幾月,但俺感覺你比倉君強多了。”
“然後呢?”
慶鋒道:“確切良策!這麼說,澈君籌算按此行事了?”
“盼師的意義是?”
回到亭舍,周倉、韋強等人尚未返來,慶鋒驅逐上來,牽馬入廄,因見周澈恍恍忽惚的,體貼腸問道:“澈君,如何了?但是在泰坪裡辦事不順麼?”
陳盼所言是至理名言。如果現下是承平亂世,按此體例管理亭部自無半點題目,隻可惜,周澈心知亂世將來,為能在亂世中聚眾保命,他拉攏輕俠還來不及呢,又如何能嚴懲他們?
周澈誠意就教,陳盼也不諱飾,說道:“亭內有六個裡,住民一千多口,要想管理好,說難不難,說輕易也不輕易。”
“不錯,君既然敬慕仇季智,那麼按他管理亭部的體例來管理橫路亭就充足了啊!”
“鄉裡野人,多不通律法,君可遣人至各裡中,彆離教之。律法,就比如端方,有了端方,百姓們曉得了甚麼是能夠做的,甚麼是不能做的,亭部中的統統就都井井有條了。”
“倉君在這兒當了好幾年的亭長,也冇說過推行種桑。”慶鋒出身農家,當然曉得對農家來講,蒔植桑樹的好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