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_40 荀攸之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荀彧更多的是溫文爾雅,推行儒家的中庸之道,對人彬彬有禮,令人觀之如玉。

不管如何說,孝廉雖不及茂材重,但對士子們來講,卻也是一條退隱的捷徑。

——

“趙文楚?”

荀貞重視到了鄉民們驚奇、敬慕的神采,心道:“我乃本鄉有秩,剛纔他們對我施禮時,畏多過敬。公達今為白身,卻因名聲在外,他們施禮時,卻就全然是一片敬意。”

察舉在高祖時已有雛形,到文帝時被定為軌製。生長至今,察舉已被分為很多科目,孝廉是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始行於前漢武帝時,當時因董仲舒的建議,元光元年冬十一月,武帝下詔,令郡國各舉孝廉一人。由此,正式開端了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次的軌製。

所謂孝廉,即舉孝、察廉。二者可歸併為一,也可分開保舉。偶然另有恩詔特科,比如本朝的安帝、桓帝就都曾下過令郡國保舉“至孝”的特科。

這件事情才產生不久,但已被士子們歌頌。一則讚美趙谘,一則讚美曹暠。——由此也可見當時士人重名以及弟子、故吏視師長、舉主為“君”的一個民風。東郡燕縣緊挨著陳留郡,雖位處兗州,但離潁陰不太遠,二三百裡地。荀氏諸人都傳聞過此事。

荀氏一族,在黨錮前為官者甚多。隻荀彧、荀攸兩支,其祖、父輩出為兩千石郡守、國相者便稀有人,剩下宰百裡地,當過縣令(長)的更多,不但是士林王謝,也是官吏世家。荀攸發展在如許的環境下,要說不體貼時政,不想出為官吏,上則報效天子,下則造福一方,中則留名後代,明顯是不成能的,被荀貞翻開話頭,提及“時政”,他感喟連連。

“故太尉陳仲舉曾上書天子,說:昔明帝時,公主為子求郎,不準,賜錢千萬。擺佈問之,帝曰:‘郎,天官也,以當敘德,何可妄與人耶!’今陛下以郎比一把菜,臣覺得反側也。……,現在,天子已經不但是把郎比成一把菜,並且將三公、郡守、侯爵都比成一把菜了啊!設若陳太尉今尚未亡,目睹眼下,恐怕就不會僅僅是‘反側’這麼簡樸了!”

鴻京都生和寺人有著天然的聯盟軍乾係,一則,二者都遭到儒生的架空;二則,漢末之時,“士大夫崇經義,而閹宦尚文辭”,寺人們大多也都是“才藝之士”。

1,庠序。

他扭臉看了看坐在一邊兒的文聘,又看了看跪侍溫酒的小吏以及披甲執刀、侍立在帳外的董習諸人,笑道:“公達,現在不是在仲兄家裡,也並非族中辯經、論政之時,我們隻是出來玩耍的,你又何必說這些敗人興趣的話呢?”

荀攸鬆了口氣,複又放鬆身材,說道:“本來你是這個意義。……,但願如此罷。”丁寧荀貞,“貞之,我們家中本就遭到黨錮,你今初為吏,萬事要謹慎,不成妄言,以免肇事上身啊!”

荀攸秉承荀氏的家教,不以家世傲人,亦斂袖行禮。

“天子本聰靈,何如被小人、閹豎矇蔽,近年來,立鴻京都學,西園賣/官。西園賣/官,就彷彿在商店上賣東西一樣,將國度名/器一一標價,如賈人售賣,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三公、州牧、郡守、縣令長各有價,有錢無德者以此進,無錢有德者空長歎,使吏治廢弛。買/官者無德,凡到任,無不日夜以貪汙為業。又賣關內爵,五百萬。怎會不民不聊生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