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安撫道:“袁氏幾代奉養朝廷,都以清正營私聞名,忠義之心,朝野皆知,天子定然不會是以等小事,猜忌袁氏。本日可貴與介弟在此相逢,還望伯溫代為引見。”
袁基是個至誠君子,看對方已經賠罪報歉,便不好再出言斥責,問道:“二公子安在?我有要事找他。”
劉照見袁基說得非常難堪,笑道:“昔日班定遠投筆於地,道‘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建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厥後公然安定西域,創下了千古不朽的功業。介弟二人雖不愛讀書,但是現在四方不靖,恰是豪傑用命之時,說不定今後他們二人也能如班定遠普通,也未可知。”
盧濟詠《砍木》:“砍木丁丁,鳥鳴嚶嚶……”,表達對在場之人相互之間友情的器重。
袁基聞言,非常難堪,道:“本初夙來這般喜喝彩朋喚友,大張陣容,不想驚擾了殿下……”
袁基聞言大怒,勒住了馬,正要斥責,卻見此中一人上前,拱手施禮,道:“本來是至公子來了,小人等方纔倉猝間冇有認出來,無禮了,還望至公子包涵。”
袁基在已經搭建好的一處帷幕中坐下,等待袁紹,但是過了好久,還是不見袁紹的蹤跡。袁基不由得心中焦心,起家正想出去再命人催促,卻聽得一陣馬嘶之聲過後,一人掀起帳簾,走了出去,袁基定睛一看,恰是袁紹。
聽了侍從的稟報,劉照笑道:“伯溫【注一】,你這兩位弟弟袁本初、袁公路,我也算是久仰大名了。”
既然劉照有力將詩句“補全”,其他幾人也就偶然作詩,隻將《詩經》當中應景的詩篇,拿出來吟詠。
世人安息了一會,出帳來到了洛水河邊。劉照極目四望,頓時感覺胸中伸展了很多,歎道:“每天悶在宮中,讓人胸中積鬱氣,本日真可謂是‘久在樊籠中,複得反天然’了。”
世人聽聞,皆出言附和,倒讓劉照一時候啞口無言。他所引述的詩句,來自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組詩中的一首,而陶淵明的這組詩,抒發的是去官歸鄉後,躬種故鄉,隱逸山林,不想再參與宦海排擠的表情。是以,就算劉照情願厚著臉皮,將此詩據為已有,念出來也反麵景啊。他如果士人出身的文人雅士,高吟“歸隱”之詩,倒是能在士林中獲得一些獎飾,可他恰好是皇子,並且是身負眾望的皇子,如若動不動就說本身“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那還得了。
三月三日,上巳之節,洛陽百姓皆出城到洛水之濱玩耍、招魂祓除,洗濯穢氣。貴爵公卿等也常常乘此機遇,在洛水之濱安排宴席,大會來賓。
盧愷聞言道:“《論語》中有載,曾子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孺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便說的是本日景象了。我等現在已經‘浴乎洛’,在此‘風乎舞雩’,接下來既然就該‘詠’詩為樂了。師弟剛纔所說的‘久在樊籠中,複得返天然’,倒是兩句好詩,不如將其補全如何?”
袁基聞言,道:“殿下,研讀典範,體悟先聖之道,乃是正理,詩賦不過是小道,殿下不必是以自慚。”
此時的袁紹,一身胡服打扮——當初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將胡人的服飾引入中原,以是秦漢以來,武將的服飾,本就帶有一些胡風,好比軍人戴的武弁大冠,上麵以金附蟬和貂尾做裝潢,這就是來源於胡人的服飾。再加上,現在的天子劉宏,也頗好胡風,故而在洛陽穿戴胡衣,也算是風行時髦。是以,袁紹穿戴胡服,一來是便利射獵,二來也算是當代潮男,倒冇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