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從拳中一緊,發揮“怒杵金剛拳”中的“雙龍出海”,右拳擋開對方左掌震勢,左拳硬生生的和俞大猷的右拳對撞在了一起,隻聽得“咚”的一下對拳之聲,兩邊拳力之大,震破了腳下石磚,世人看著都感覺雙手生疼。普從這一招用了滿身力道,俞大猷輕敵在前,隻覺到手骨麻痛五官悄悄抽搐,冇想到對方年逾花甲,力道還如此了得,內功根底之深厚自愧不如,一觸之下如果久持怕是這一條臂膀骨頭也得被他打得粉碎。右拳一撤,身材向後扭轉卸開了力道。
普從二十年前已經名滿天下,“金剛神僧”的外號江湖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他這十餘年來少練武功隻是一心修行研討佛理,在少林寺閉門不出,寺內小輩和尚無一見過他與人比武,再加上年齡已高眾僧隻感覺這一局凶多吉少,這個賭局也怕是要輸了。
俞大猷大笑:“多普相大師美意,鄙人帶的劍來。”世人聽他這話紛繁獵奇,他身上並無劍柄承擔,所帶物品不過一隻酒壺一杆鐵棍,那裡帶得下一柄劍。
俞大猷的“天賜十七劍”是當年李良欽遊曆天下山川大河時所悟,麵對東海揮劍起舞,身如出海蛟龍,劍勢氣吞江山,招式大開大合如同如岑嶺大海般連綴不斷陣容恢宏。當年李良欽仰感彼蒼無窮浩大,俯瞰大地無邊茫茫,與蘇東坡所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儘藏也”神魂訂交,以為人間壯闊異景都是上天恩賜,故將此劍法取名“天賜十七劍”。
普從見三位師弟也已經落敗心中憂愁,現下少林想留住顏麵隻要靠本身一人了,上前說道:“俞施主劍法卓絕老衲佩服,這第二場比試也是施主勝了。方纔施主破陣時所用拳法甚是精美,老衲資質癡頑,本門諸般技藝唯有孃家拳腳還算純熟,這第三場比試就由老衲與施主比試拳腳招式如何?”
俞大猷左手反握住棍鞘實心處末端,背於身後,右手將長劍一橫,說道:“大師見笑,此劍名為‘奪帥’。”世人第一次見到這類兵刃均是詫異,此人行事古怪,所用招式和兵器也非同普通。普相到:“刀劍無眼,兩邊都要謹慎謹慎點到為止。”
俞大猷擋開二人守勢,擺佈手各持兵器高低一用力,身子前一躍飛轉衝開二人,蛟龍般遊出,一劍長擊站在前麵的普寂,這是他師父李良欽所創劍法“天賜十七劍”的招數“萬裡長行”,能力四射,身已在人後,劍氣竟然還扯破了普真衣衿。普寂看他來勢洶洶,迅雷竄改身法,左手挑劍迎了上去,他所練劍法為少林第一劍“五蘊受形劍法”,“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蘊分歧五法歸一,一招“便見如來”悄悄一扶,架開了俞大猷,隨後持劍進招盤舞飛旋,他劍法高超強於兩位師哥,左手持劍更是江湖少有,劍氣淩然,驀地劃破俞大猷左臂臂膀,再進些許就要傷到經絡了。
俞大猷大驚,他本覺得普從好不輕易靠的近前必用殺招,哪想的竟然是如此行動,一下子惶然無措得空思慮,隻憑著本能身子下認識的朝著普從的手指撞了疇昔,正中穴道,俞大猷刹時左臂又麻又痛再不能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