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長生_第三章 三場比試見真功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普從看他這招式固然不識得,但是認得出這就是他方纔破“六道降魔陣”時所用技藝,不敢輕視,脫下僧伽梨法衣,勒上腰帶挽起袖口,相互施禮後,雙手為拳拳心朝裡。

普從雖多年來不與人動武,技藝有些擔擱乃至退步,但他數十年來苦練少林內功《易筋經》修身,力道雖不如俞大猷,但內力卻在他之上甚多,可大大彌補不敷,他又靠著內功根底,將本門的摩訶般若拳、無相龍爪手、波羅情意掌等浩繁少林孃家工夫融會貫穿。

俞大猷的“天賜十七劍”是當年李良欽遊曆天下山川大河時所悟,麵對東海揮劍起舞,身如出海蛟龍,劍勢氣吞江山,招式大開大合如同如岑嶺大海般連綴不斷陣容恢宏。當年李良欽仰感彼蒼無窮浩大,俯瞰大地無邊茫茫,與蘇東坡所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儘藏也”神魂訂交,以為人間壯闊異景都是上天恩賜,故將此劍法取名“天賜十七劍”。

眾僧聽得方丈一言再不敢發作,少林乃江湖柱石,輸人不輸陣,均雙手合十向俞大猷施禮,那“牲口道”位六名弟子也真是豪傑,固然各個負傷,仍然奮力站起一同撐起掌戶師兄施禮道:“多謝施主見教!”

他這一起“虎將攝龍拳”情勢甚為罕見,左手為掌是為龍,右手為拳是為虎,龍掌要訣在於一個“震”,虎拳要訣在於一個“破”,對敵之時掌風恢宏震懾八方,可將仇敵困於一處,逼得對方進無可進退無可退製於一方,再以鐵拳聚力一點,一時發作,將其破之斃命,這路武功有八招掌法,八招拳法,八招合法,共二十四路,掌為輔,拳為主,故而叫做拳法。這是俞大猷十年苦心孤詣研討的一門工夫,精華在於將周身外力內氣一時激起潰湧,出拳凶悍野性如猛虎下山百獸奔騰,掌聲音如龍吟其勢翻雲覆雨,是以取名。李良欽見此工夫能力太大,俞大猷尚且年青還未完整收發自如,若不能嚴加節製恐怕會窮耗精氣乃至油儘燈枯反造其害,非內力登峰造極從心所欲者難以掌控,不準他發揮研習,俞大猷年青氣盛卻以這門工夫為榮,心中決定將來收了門徒隻傳授本門劍棍,這門技藝毫不過傳,便瞞著師父暗自練習。

那“牲口道”位弟子隻感覺麵前一花,胸口擠壓痛苦不堪,前麵三人下認識勉強將棍子向前一格,武棍卻被俞大猷鐵拳生生打斷,六名弟子全數被拳勢頂了出去,齊齊顛仆出丈外摔作一團,道位掌戶弟子受傷不輕被打斷了兩根肋骨,一口鮮血噴在了僧袍上,幸虧少林弟子常日裡好學苦練強身健體還不致身殘。

定睛一看,隻見普寂的劍離俞大猷後背另有兩寸間隔,俞大猷背對普寂反握長劍,棍鞘已抵住他小腹,劍刃已到普寂咽喉毫厘,隻進些許便能要了他的性命。他兩人還冇答話,在旁觀戰的廣智搶先說道:“如果持續下去我師父雖不能勝,但俞施主恐怕也是性命不保,這一局應當是平局。”他是普寂弟子,焦灼之時趕快為師父說話,普寂卻明白就算力拚存亡也並非魚死網破,他的劍最多能刺入俞大猷背上皮肉,而本身已經一劍穿喉了,不管存亡勝負都是本身輸了,馬上收起長劍,拱手道:“多謝施主見教,多謝部下包涵。”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