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_第2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右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紅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倒黴、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59)大下以後,複發汗,小便倒黴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當,必自愈。

(123)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成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調胃承氣湯。

梔子豉湯方:

(64)發汗過量,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65)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人蔘一兩

右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方:

乾薑附子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切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以是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84)淋家,不成發汗,發汗必便血。

右七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倒黴、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右八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126)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倒黴,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成餘藥,宜抵當丸。

(62)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主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94)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一作尺脈實)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茯苓四逆湯方:

真武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蔘一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切半夏二十銖(本雲,五枚,洗。)大棗四枚,擘芒硝二兩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茯苓甘草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牡蠣五兩,熬蜀漆三兩,洗去腥龍骨四兩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