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秘事_105、送彆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楊炯待要辯駁,春四娘止住了他:“七郎幼年,少年心性,故而有這般心機。待他日你入朝為官,顛末端曆練,也許觀點便不一樣了。”

楊炯被春四娘這番話駭得呆了半日,回過神來後,勉強道:“四娘這話差矣,二聖對夫人,可真是皇恩浩大。”

“入朝為官”幾個字,刺痛了楊炯苦衷。他當下變了神采,也冇心機會商武敏之了,連啜了好幾口茶,才勉強笑道:“四娘說得是,我的確是差了曆練,故而想分開長安,到各地逛逛看看。忘了奉告四娘,我此次前來,實在是與四娘告彆的。”

春四娘沉默了好一會兒,也黯然道:“我在這裡,無親無端,可貴你不嫌棄,經常來陪我說說話。你這一走,我……”她是真的很失落,“我定會想你的。不知你要去那裡?”

與其他帝王比,李治算是有情有義了。

“四……”春四娘及時改了口,“是巴蜀?”她內心直打鼓。也不曉得,楊炯的《巫峽》,是不是此次遊曆所作。

嗬嗬,嗬嗬,真是嗬嗬。

春四娘送了他到門外,順手摺了枝楊柳遞給他:“明日我卻不能送你了。蜀道艱钜,七郎一起保重。”

帝王中的情聖。

可惜,李治到底是帝王。

春四娘沉吟了半日,越想越心驚,卻故作輕鬆地揚眉笑道:“這不過是我身為女人的謹慎思罷了。至於他,依我看,倒是七郎多慮了。我雖與他來往未幾,不過,想他為官多年,怎會如我普通,是那不明事理之人?何況,他與賢人是甚麼有乾係,他有本日,對賢人天然是感激的。你我還是莫要測度的好。”

李治子嗣並未幾,後代總計十二人。此中,獨與武後的孩子最多,弘,賢,顯,旦,承平,加上早夭的至公主,四子兩女,整整一半。

楊炯黯然道:“現在看來,我留在這裡,於宦途無益。倒不如出去遊曆一番,也好長些見地。”

楊炯倒是滿臉神馳:“三峽七百裡,惟言巫峽長。重岩窅不極,疊嶂淩蒼蒼。峭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清楚見,無風波浪狂。都說四孃的《蜀道難》極佳,我卻更喜這首《巫峽》。若我能在途中,如四娘般,寫出如許的詩作,也算不枉此行了。”

楊炯道:“明日一早。我還未籌辦安妥,趁宵禁之前務需求趕歸去,另有一番清算哩。”他沉默了一會兒,起家拱手,“四娘保重,我這便告彆了。”

身為帝王,後宮三千,最不缺的,就是女人。雨露均沾,是帝王的權力,也是任務。

對於帝王的愛情,喜新不厭舊,大抵便算得上用情至深上了吧?

春四娘望了楊炯一眼,又將目光投向了門外。

不待他說完,春四娘忙點頭道:“罷了,七郎故意,我心存感激。隻是,我若家裡有人,怎會流落至此?不知七郎何日解纜?”

春四娘不由又想起了李隆基。

春四娘內心驀地一緊。她剛要張口扣問,又認識到了本身的失態。便輕咳了一聲,端起茶盞,不緊不慢地輕啜了兩口,待心跳平複了些,才抬眸望向楊炯。

不過是給活著的人看的。說到底,心中有愧,想求個心安罷了,跟真愛有毛乾係。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