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_第28章 河渠書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厥後莊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常常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裡間。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自是以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間。於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當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氵侵,百姓饗其利。至於所過,常常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夠數也。

自是以後,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穀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成勝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

夏書曰:禹抑大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以彆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唯是為務。故道河自積石曆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於大邳。於是禹覺得河所向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高山,數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於大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勃海。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於三代。

厥後河東守番係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阪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儘河壖棄地,民茭牧此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穀二百萬石以上。穀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複漕。”天子覺得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數歲,河移徙,渠倒黴,則田者不能償種。久之,河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覺得稍入。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柰何?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魚沸鬱兮柏夏季。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眾多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汙兮浚流難。搴長茭兮沈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罪,燒冷落兮噫乎何故禦水!穨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於是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宮。而道河北行二渠,複禹舊跡,而梁、楚之地複寧,無水患。

厥先人有上書欲通襃斜道及漕事,下禦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襃斜道,少阪,近四百裡;而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能夠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襃,襃之絕水至斜,間百餘裡,以車轉,從斜下下渭。如此,漢中之穀可致,山東從沔無窮,便於砥柱之漕。且襃斜材木竹箭之饒,擬於巴蜀。”天子覺得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襃斜道五百餘裡。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成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