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先,畢公高以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厥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
魏悼子徙治霍。生魏絳。
獻公之十六年,趙夙為禦,畢萬為右,以伐霍、耿、魏,滅之。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卜偃曰:“畢萬以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初,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獻子事晉昭公。昭公卒而六卿彊,公室卑。
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裡。
哀王元年,五國共攻秦,不堪而去。
九年,秦拔我懷。十年,秦太子外質於魏死。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十三年,秦獻公縣櫟陽。十五年,敗趙北藺。
惠王數被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於髡、孟軻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大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叟不遠千裡,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利吾國?”孟軻曰:“君不成以言利如果。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慾利,高低爭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罷了矣,何故利為!”
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築長城,塞固陽。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二年,城安邑、王垣。
三十六年,複與齊王會甄。是歲,惠王卒,子襄王立。
六年,與秦會應。秦取我汾陰、皮氏、焦。魏伐楚,敗之陘山。七年,魏儘入上郡於秦。秦降我蒲陽。八年,秦歸我焦、曲沃。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乾木,過其閭,何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謂:“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高低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
八年,伐衛,拔列城二。衛君患之。如耳見衛君曰:“請罷魏兵,免成陵君可乎?”衛君曰:“先生果能,孤請世世以衛事宿世。”如耳見成陵君曰:“昔者魏伐趙,斷羊腸,拔閼與,約斬趙,趙分而為二,以是不亡者,魏為從主也。今衛已迫亡,將西請事於秦。與其以秦醳衛,不如以魏醳衛,衛之德魏必終無窮。”成陵君曰:“諾。”如耳見魏王曰:“臣有謁於衛。衛故周室之彆也,其稱小國,多寶器。今國迫於難而寶器不出者,其心覺得攻衛醳衛不以王為主,故寶器雖出必不入於王也。臣竊料之,先言醳衛者必受衛者也。”如耳出,成陵君入,以其言見魏王。魏王聽其說,罷其兵,免成陵君,畢生不見。
夫憎韓不愛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愛北國非也。異日者,秦在河西晉,國去梁千裡,有國土以闌之,有周韓以間之。從林鄉軍乃至於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邊城儘拔,文台墮,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儘,而國繼以圍。又長驅梁北,東至陶衛之郊,北至平監。所亡於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內,大縣數十,名都數百。秦乃在河西晉,去梁千裡,而禍如果矣,又況於使秦無韓,有鄭地,無國土而闌之,無周韓而間之,去大梁百裡,禍必由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