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複往治水。”
濟水和黃河之間是沇(兗)州:這個地區的九條河都已疏浚,雷夏積蓄成了一個大湖。雍水和沮水彙合流入澤中,地盤上種了桑,養了蠶,因而公眾都能從山上搬下來定居在高山上。沇州的土質發黑並且肥美,草長得富強,樹木高大。這裡地步屬中下,即第六等,賦稅部屬下,即第九等,顛末十三年的整治以後,才氣和其他各州不異。這一地區進貢的物品是漆、絲,另有效竹筐盛著的有斑紋的斑斕。進貢時走水路,由濟水進入漯(tà,踏)水,然掉隊入黃河。
《華陽國誌·巴誌》:“禹娶於塗,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
《史記·夏本紀》“予娶塗山”,“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禹帶領伯益和後稷遵循疏導的原則打算黃河道域的水道。
禹治水及考查是從帝都冀州開端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的工程,又管理梁山及其支脈。管理好太原地區,一向到太嶽山之南。修治好覃懷以後,又持續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質色白而堅固,這裡的賦稅屬上上,即第一等,偶然也雜有第二等,地步屬於中中,即第五等。常水、衛水疏浚了,大陸澤也修治結束。東北鳥夷部族的貢品是皮衣。其進貢線路是繞道碣石山向西,進入黃河。
《尚書·虞書·益稷》篇雲:“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山海經·海內經》:大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大水,不待帝命。帝令回祿殺鯀於羽郊。鯀複活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複往治水。禹治大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史記》中所載,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示的艱苦卓絕的風格,和間在外治水,得空顧及家庭,顧及後代私交。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間是徐州:在這個地區管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帶也能夠蒔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個蓄水湖,東原的水也都退去。這裡的土質呈紅色,有粘性並且肥美,草木叢生,垂垂富強。地步屬上中,即第二等,賦稅屬中中,即第五等。進貢的物品是供天子築壇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穀中的野雞,嶧山南麵出產的可用以製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濱浮石製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魚類,另有效竹筐盛著的纖細乾淨的吵嘴絲綢。進貢時,走水路通過淮水、泗水,然後轉入黃河。
他讓益給公眾分發稻種,能夠蒔植在低窪潮濕的地盤上。又讓後稷施助吃糧艱钜的公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都城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查各地的物產環境,規定了應當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查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