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其途虎方,告於丁,十一月。
此戰由武丁親身掛帥,策動了大範圍南討,征服了漢南地區的曾國等二十多個方國,戰果光輝,史載:“達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切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
□舉其途虎方,告於祖乙,十一月。
前麵先容過,夏後氏後嗣熏育建立的鬼方部族逐步替代炎帝後嗣的葷粥成為北方草原的新一代霸主。他們的宗教信奉與夏朝近似,比如祭奠日月,殺牲、望星象占卜等,但不建房屋,不守禮節,披髮左衽,以遊牧為生。因為夏後氏的亡國之恨,而常常南下劫奪商王朝。因為垂垂闊彆文明,這類劫奪不再具有仇恨特性而成為一種減緩北方嚴格卑劣環境的一種必定辦法。
□舉其途虎方,告於大甲,十一月。
甲骨文中作為國族稱呼的虎,有虎侯和虎方二種記錄,虎侯是商王的近臣,其領地在王畿以內的庸,商王也經常到虎地觀察,虎方則是商王朝以外的方國。
武丁采納遠交近攻之策,先對鬼方采納聯婚的體例爭奪鬼方的支撐,與鬼方夾攻土方。彆的一個打擊土方的啟事是土方與王畿更近,威脅更大。
為了穩固勝利服從,商王武丁率兵親臨盤龍城(位於荊楚之地),立南使,加強南戍的力量,以震懾南邦虎方。
與土方的戰役最後以商朝的勝利而結束。土方經武丁時出兵討伐後,卜辭中很少見到其活動的記敘,土方人不是歸降了商王朝,就是被趕走,投奔鬼方等彆的權勢。
關於虎方,隻要一條卜辭(見於《甲骨文合集》):
商與土方之間的乾係能夠說是更加密切了。在甲骨文中,除了有“王省土方”、“伐土方”、“征土方”等多處戰役記錄外,同時另有“貞卜土方貝與不貝”的記敘,也就是關於殷商與土方之間停止什物買賣的記錄。(“貝”在當時既是一種貴重的裝潢品,同時也能夠充當互換過程中的普通等價物,也就是貨幣)。
虎王為被大禹擊敗的三苗後嗣苗瑤族為中間的南蠻建立的政權之一,其範圍包含長江以南、南嶺以北、鄱陽湖--贛江流域以西、洞庭湖--湘江流域以東的地區(古三苗聚居地區)。吳城是虎方的政治、經濟和文明中間。
郭沫若曾按照甲骨文中有關土方的記錄,以為土方在殷商期間是與商族產生乾係最多、戰役也最頻繁的一個民族。他推斷說:“土方距殷京(今河南安陽)約十二三日之路程,每日均勻路程八十裡計,已在千裡之下,則土方之地望在今山西之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