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疏_第17章 (17)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 起信名為轉相。故論雲。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轉者起也。轉前動心起成能見故。今言異彼所異者。能異即同相。所異即異相。欲異異相須立同名。前異於真。今異於異。待異立同。又粗顯故。亦名靜相。靜異動故。此靜待動。非絕待靜。故雲因異立同 三無同異相

又如來講地水火風賦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雲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停滯。空性虛通。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此約世諦水火性異。難第一義性相俱融。下文答雲。觀相元妄。無可指陳。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複問相陵滅義 三雙結求誨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據斯答意。覺體自不能明。必須彆假他明為其所覺。若無所覺之明。但可獨名為覺。不得兼稱覺明。若欲兼稱覺明。必有明為所覺。斯則但認於邪。覺得妄法生起之本。佛之本意。覺性元明。必不因他而稱明覺。覺妙明妙覺圓明圓。明覺一相無二無彆。此唯真覺更無彆法。除一寶相餘皆魔事。滿慈起教。示自不知。妄認所明。遂成迷倒 三約計敘妄二。初且破滿慈能所執見三。一破真覺墮能所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儘無學諸阿羅漢。如來本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如來常依二諦說法。謂世俗諦勝義諦。今所說者異乎常說。謂勝義勝義諦也。一真法界中道實相。冇法不收。冇法不遍。上聖下凡情與非情皆成佛道。斯為極唱最後垂範也 二顯益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 如是三相。相互擾惱。相互混亂。形待不息遂成勞倦。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三相虛妄染汙真性。故名為塵。汨清淨體令失明潔。故名為濁。濁之粗細名相五重。以下廣辨。皆由此三而為底子也 二辨果相二。一由因引果二。一由細引粗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江山大地 二正答二。一獨一至心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明謂顯發。妄之顯發彆非他緣。但由本身一念不了。能所妄分。覺得過咎。覺明即能所也。所明既已建立。引生能覺之心。念念相續莫能離念。故真明妙理為念所礙。隱而旦廢。不能踰越而閃現也 二結成根塵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天下 由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影明。能即妄覺。此之覺明滿是無明。無明昏鈍遍述法界。即成空昧。故下文雲。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等。見即妄覺也。一明一昧。一動一靜。頃刻生滅相待不息。於內生滅即名為搖。於外即成風輪初起。是故天下之初風輪為始。虛空即為天下所依。故下文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天下也 二金輪

起為天下。靜成虛空。虛空為同。天下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起便是動。動即異相。異名不同為天下體。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前後改轉隔彆分歧。故名天下。皆由內有異相為本。故雲起為天下。靜即同不異名不異。形前不同動亂。故名為靜即虛空之體也。虛空無不同動轉。由內有同相。對動之靜為此因故。故雲靜成虛空。虛空下二句結由二相也。彼無下指現相。亦名現識。此就梨耶三相具足成績位。說名真有為法。以能成績八識六塵及根身種子等。前之二相雖亦有為。三相未具。能事未辦。故成績位方說有為。又此一相名無同異。濫前所說真如覺體亦無同異。故此特指是有為法。即知非是真無同異。無同異言真妄俱有。由此揀故無相濫失。然此三相。說雖次第起即同時。所感外器虛空及有情根。一念頓現。亦非前後。不成以說之次第而責現以後先耳 二正明果相三。一天下相續二。一辨其相二。一明四輪所起四。一風輪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