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送殿下。”
李恪常在皇城熟行走,以往擺佈監門衛的軍士見了他也未曾這般發自內心地恭敬,至於秦叔寶就更是如此了。
當李恪騎在白馬之上,緩緩出了朱雀門的時候,放眼望去,在天門街兩側,早已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岑文字眼中泛出一絲垂憐與等候,看著天門街上緩緩南行的愛徒,彷彿看到了數年以後,李恪載萬民之譽,滿朝名譽,自漠北返來的場景。
民望這類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常日裡看起來乃至冇有半點感化,但一旦到了關頭的時候,卻有著非比平常的意義,而本日,李恪的民望已經遠超其他皇子,乃至是太子李承乾了。
就在這不經意間,庶子與嫡子的溝壑已經在被逐步填平,彷彿也不似那邊不成企及的通途了。
李恪看著對峙著膜拜於身前的秦叔寶和監門衛眾將,他曉得,這是大唐朝廷賜與他的禮遇,而他也冇有回絕的來由和餘地。
......
這是皇子亦或是親王的身份能帶給他的嗎?
李恪方一呈現在百姓麵前,天門街兩側,百姓們便紛繁大聲呼道,自北向南,既如雷鳴,震耳欲聾,又如潮流,連綴不斷,這一刻,李恪的內心竟前所未有的震驚。
實在秦叔寶此時的態度已經代表了大半個大唐軍方的態度。
“殿下,待你自北地還國,便是這大唐風雲為之色變的時候,我等著那一天。”一陣輕風拂麵,吹動了岑文字的衣袂,也帶走了他嘴角的喃喃細語。
李恪自請為質,不過是昨日晚間的事情,本日中午,長安城內竟已經集結了十餘萬自發為李恪送行的百姓,當然此中不止有長安的百姓,另有自涇陽等地而來的災黎。
一邊說著,秦叔寶竟又親身拉過馬韁,牽馬白馬走在了前麵。
跟著商定合盟時候將至,空中本來稀稀拉拉的細雨竟緩緩停了下來,到了巳時,天氣已經垂垂放晴了。
於此同時,就在天門街的街邊的一處角樓上,一個三旬高低的男人正悄悄地諦視著這統統,這男人不是旁人,恰是李恪的教員,蜀王府長史岑文字。
此時莫說是李恪本身了,就連跟從李恪身後,方纔被拜為蜀王府正七品士曹參軍事的王玄策都感覺與有榮焉。
李恪看到秦叔寶的行動,被驚地微微一愣。
秦叔寶名起於隋末,憑著一杆虎頭鏨金槍橫行天下,隋末群雄莫有能當著。唐史有載:“叔寶每從太宗撻伐,敵中有驍將銳卒,誇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報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當中,人馬辟易。”
李恪剛到朱雀門下,便看到了城下如山般巍峨聳峙著的秦叔寶。
“陛下昨夜便已先往便橋而去,末將受命在此迎候殿下,請殿下上馬。”秦叔寶見李恪到此,對李恪道。
秦叔寶彷彿也看出了李恪眼中的猶疑,竟牽馬走到了李恪身前,單膝跪於地下,對李恪道:“末將恭請殿下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