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我為王_第十七章 汴口遇許貫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第三段是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開的江南運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南至餘杭流入錢塘江,全長四百千米。第四段是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的永濟渠,引沁水東北通涿郡(今北京)。可見,不管從範圍、長度或從地理位置上講、通濟渠在全部大運河體係中都占有首要職位。

“多謝李官人讓座,本日這頓飯就由我做東如何?”

大運河共分四段。第一段是廣通渠,引渭水從大興城(長安)到潼關,長一百多千米。

李瑾帶著沈睿,曉行夜宿,饑餐渴飲,一起前行不止一日,來到汴口。汴口位於黃河北岸,是大運河第二段通濟渠的肇端點。

李瑾看向那主仆二人,見那青年長相俊朗,身形矗立,小廝也是個十五六歲的清秀少年,看起來倒是讓民氣生好感,加上出門在外,與報酬善也是應當的,點頭同意了。

“這……”伴計很有些難堪,轉頭一看,隻要李瑾這張桌子另有空位,隻好走過來對李瑾說道:“這位官人,不知可否與那兩位客長擠一擠,拚一張桌子。”

那主仆二人坐下,青年又對著李瑾說道:“大名府許貫忠,不知官人可否奉告姓名。”李瑾對此人的名姓模糊有些影象,卻記不得是在甚麼處所聽到過。

李瑾邊將東西放下,邊說道:“上兩個特長的菜,再來些饅頭。”

通濟渠也就是汴水,從大業元年開鑿,從洛陽西苑引穀水、洛水到黃河,再從板渚(今滎陽縣東北)引黃河水東南流,經成臬、中牟、開封、陳留、杞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宿縣、靈壁,到盱眙北,達於淮河。

通濟渠在唐朝今後稱汴河。通濟渠到元朝才湮塞,《開封府誌》卷五《汴河》:“隋大業元年,開通濟渠,自板渚引河,曆滎澤入汴,又高傲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於淮。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禦道,樹以柳,名曰隋堤,一曰汴堤。宋定都汴梁,汴水穿都中,有下水門、下水門,歲漕江、淮、浙、湖之粟六百萬石達京師。常至決溢,設官司之。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黃河決,始淤塞。舊府治南有汴梁故跡,即其地也。”

看著這對主仆出去,伴計迎上去道:“客長,實在不美意義,小店座滿了。”

“東京李瑾。”李瑾回道。

青年拱手道:“小二哥,可否相煩找一副座頭,實在是其他客店也滿了。”

元豐二年(1079)開清汴工程,堵塞了黃河汴口,在洛河入黃處建攔洛壩,引水沿新開引溝渠入汴渠,以含沙量較小的洛河作為汴渠水源,並對彌補水源、防洪、與黃河的通航和河道整治采納了呼應的工程辦法,使汴渠的航運前提產生根賦性的竄改,可惜隻用了較短的時候就燒燬了。

因為期間的生長,航運因為各種上風成為大宗貨色運輸和百姓出行的首選。汴口作為一個首要的中轉站,也極其繁華。

“冇題目。”

“無妨,舉手之勞罷了。”

“小二哥,費事再給我們開一間房,本日我們就在此住下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