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11章 河水五(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又東過平縣北,湛水從北來注之。

皇甫謐《帝王世紀》覺得即東首陽山也。蓋是山之殊目矣。今於首陽東山,無水以應之,當是今古世懸,川域改狀矣。昔帝堯修壇河洛,擇良議沈,率舜等升於首山,而遵河渚,有五老遊焉,相謂《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

河水自洛口又東,左逕平皋縣南。又東,逕懷縣南,濟水故道之所入,與成皋分河。河水右逕黃馬阪北,謂之黃馬關。孫登之去楊駿,作書與洛中故交處也。

河水自武德縣━━漢獻帝延康元年,封曹叡為侯國,即魏明帝也。━━東至酸棗縣西,濮水東出焉。漢興三十有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大發卒塞之。故班固雲:文堙棗野,武作《瓠歌》,謂斷此口也。今無水。河水又東北,通謂之延津。石勒之襲劉曜,途出於此,以河冰泮為神靈之助,號是處為靈昌津。昔澹台子羽齎令媛之璧渡河,陽侯波起,兩蛟挾舟。子羽曰:吾能夠義求,不成以威劫。操劍斬蛟,蛟死,波休,乃投璧於河,三投而輒躍出,乃毀璧而去,示無吝意。趙建武中,造浮橋於津上,采石為中濟,石無大小,下輒流去,用工百萬,經年不就。石虎親閱作工,沈璧於河。明日,璧流渚上,波盪登陸。遂斬匠而還。

《春秋傳》曰:製,岩邑也,虢叔死焉。即東虢也。魯襄公二年七月,晉成公與諸侯會於戚,遂城虎牢以逼鄭,求平也。蓋修故耳。《穆天子傳》曰:天子射鳥獵獸於鄭圃,命虞人掠林,有虎在於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活捉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為柙,畜之東虢,是曰虎牢矣。但是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覺得關,漢乃縣之。城西北隅有小城,週三裡,北麵列觀,臨河,苕苕孤上。景明中,言之壽春,路值茲邑,升眺清遠,勢儘川陸,羈途遊至,有傷密意。河水南對玉門,昔漢祖與騰公潛出,濟因而處也。門東對臨河,澤岸有土穴,魏攻宋司州刺史毛德祖於虎牢,戰經二百日,不克。城唯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勢峻峭,不容防捍,潛作隧道取井。餘頃因公至彼,故往尋之,其穴處猶存。河水又東,合汜水。水南出浮戲山,世謂之曰方山也。北流合東關水。水出蒿渚之山,泉發於層阜之上,一源兩枝,分流瀉注,世謂之石泉水也。東流為索水,西注為東關水。西北流,楊蘭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於東關水。又西北,蒲水入焉。

河水於此,有五社渡,為五社津。建武元年,朱鮪遣持節使者賈強、討難將軍蘇茂,將三萬人,從五社津渡,攻溫。馮異遣校尉與寇恂合擊之,大敗,追至河上,活捉萬餘人,投河而死者數千人。縣北有山,臨河,謂之崟{山原}邱,其下有穴,謂之鞏穴,言潛通淮浦,北達於河。直穴有渚,謂之鮪渚。成公子安《大河賦》曰:鱣、鯉、王鮪,暮春來遊。《周禮》:春薦鮪。然非時及佗處則無。故河自鮪穴已上,又兼鮪稱。《呂氏春秋》稱:武王伐紂至鮪水,紂使膠鬲候周師。便是處也。

景乃商度陣勢,鑿山開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裡一水門,更相回注,無複滲漏之患。來歲,渠成,帝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製。景由是顯名,王吳及諸處置者,皆增秩一等。順帝陽嘉中,又自汴口以東,緣河積石為堰,通渠,鹹曰金堤。靈帝建寧中,又增修石門,以遏渠口,水盛則通注,津耗則輟流。河水又東北,逕卷之扈亭北。《春秋左傳》曰:文公七年,晉趙盾與諸侯盟於扈。《竹書編年》:晉出公十二年,河絕於扈。即因而也。河水又東,逕八激堤北。漢安帝永初七年,令謁者太山於岑,於石門東,積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衝波,謂之八激堤。河水又東,逕卷縣北。晉楚之戰,晉軍爭濟,舟中之指可掬。楚莊祀河,勝利而還。便是處也。河水又東北,逕赤岸固北而東北注。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