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11章 河水五(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五老乃翻為流星而升於昴,即於此也。又東,泲水注焉。

景乃商度陣勢,鑿山開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裡一水門,更相回注,無複滲漏之患。來歲,渠成,帝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製。景由是顯名,王吳及諸處置者,皆增秩一等。順帝陽嘉中,又自汴口以東,緣河積石為堰,通渠,鹹曰金堤。靈帝建寧中,又增修石門,以遏渠口,水盛則通注,津耗則輟流。河水又東北,逕卷之扈亭北。《春秋左傳》曰:文公七年,晉趙盾與諸侯盟於扈。《竹書編年》:晉出公十二年,河絕於扈。即因而也。河水又東,逕八激堤北。漢安帝永初七年,令謁者太山於岑,於石門東,積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衝波,謂之八激堤。河水又東,逕卷縣北。晉楚之戰,晉軍爭濟,舟中之指可掬。楚莊祀河,勝利而還。便是處也。河水又東北,逕赤岸固北而東北注。

洛水於鞏縣東逕洛汭,北對琅邪渚,入於河,謂之洛口矣。自縣西來,而北流注河,清濁異流,皦焉殊彆。應瑒《靈河賦》曰:資靈川之遐源,出崑崙之神邱,涉津洛之峻泉,播九道於中州者也。

河水自洛口又東,左逕平皋縣南。又東,逕懷縣南,濟水故道之所入,與成皋分河。河水右逕黃馬阪北,謂之黃馬關。孫登之去楊駿,作書與洛中故交處也。

河水舊於白馬縣南泆,通濮、濟、黃溝,故蘇代說燕曰:決白馬之口,魏無黃、濟陽。《竹書編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以外者也。

皇甫謐《帝王世紀》覺得即東首陽山也。蓋是山之殊目矣。今於首陽東山,無水以應之,當是今古世懸,川域改狀矣。昔帝堯修壇河洛,擇良議沈,率舜等升於首山,而遵河渚,有五老遊焉,相謂《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

金堤既建,故渠水斷,尚謂之白馬瀆。故瀆東逕鹿鳴城南,又東北,逕白馬縣之涼城北。《耆舊傳》雲:東郡白馬縣之神馬亭,實中層峙,南北二百步,東西五十許步,狀丘斬城也。自外耕耘墾斫,削落平儘。正南有躔陛陟上,方軌是由。

乃賜《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及以錢帛。後作堤,發卒數十萬,詔景與將作謁者王吳治渠,築堤防修堨,起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不足裡。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