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16章 汾水(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洞過水出沾縣北山。

又東南當平縣之東北,南入於河。

餘按:《禮》天子諸侯台門,隅阿相降罷了,一定一如書傳也。故晉邑矣,春秋時,魏絳自魏徙此。昔文侯懸師經之琴於其門覺得言戒也。武侯二年,又城安邑,蓋增廣之。秦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東郡。王莽改名洮隊,縣曰河東也。有項寧都學道昇仙,忽複還此,河東號曰斥仙。漢世又有閔仲叔,隱遁市邑,罕見知者,後以識膽而去。涑水又西南,逕監鹽縣故城。城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水出東南薄山,西北流逕巫鹹山北。《地理誌》曰:山在安邑縣南。《外洋西經》曰:巫鹹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高低也。《大荒西經》雲:大荒當中,有靈山,巫鹹、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今後起落,百藥爰在。郭景純《注》曰:言群巫高低靈山,采藥來往也。蓋神巫所遊,故山得其名矣。穀口嶺上有巫鹹祠,其水又逕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於鹽池。《地理誌》曰:鹽池在安邑西南。許慎謂之鹽監。長五十一裡,廣六裡,周百一十四裡,從鹽省,古聲。呂忱曰:宿沙煮海謂之鹽,河東鹽池謂之監,今池水東西七十裡,南北十七裡,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鹽,天然印成,朝取夕複,終無減損,惟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則鹽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淫濫,故謂之鹽水,亦為堨水也。故《山海經》謂之鹽販之澤也。澤南麵層山,天岩雲秀,池穀淵深,擺佈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此中,名之曰白徑,南通上陽,北暨鹽澤。池西又有一池,謂之女鹽澤,東西二十五裡,南北二十裡,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晉謀去故絳,大夫曰:郇瑕地沃饒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鹽也。土人土風,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鹽,即所謂鹹鹺也,而味苦,號曰鹽田。鹽盬之名,始資是矣。本司鹽都尉治,領兵一千餘人守之。周穆王、漢章帝並幸安邑而觀鹽池。故杜預曰:猗氏有鹽池,後罷尉司,分猗氏、安邑,置縣以守之。

縣,故唐國也。《春秋左傳》稱,唐叔未生,其母邑薑夢帝謂己曰:餘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及生,名之曰虞。《呂氏春秋》曰:叔虞與成王居,王援桐葉為珪,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請曰:天子封虞乎?

原《經》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閒關也,是《經》之誤證耳。

水西阜上有原過祠,蓋懷道協靈,受書天使,憂結宿情,傳芳後日,棟宇雖淪,攢木猶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於洞過水也。

沼水分為二派,北瀆,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戰國,襄子保晉陽,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冇者三版,與韓魏望歎於此,故智氏用亡。其瀆乘高,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園溉。漢末,赤眉之難,太原郡掾劉茂,負太守孫福,匿於城門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便是處也。東南出城流,注於汾水也。其南瀆,於石塘之下伏流,逕舊溪東南出,逕晉陽城南。城在晉水之陽,故曰晉陽矣。《經》書: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杜預曰:大鹵,晉陽縣也。為晉之舊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矣。其水又東南流,入於汾。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