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17章 濟水一(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城故鄭邑也。莊公以居弟段,號都城太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城北有壇山罡,《趙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獻滎陽,因覺得壇台罡也。其水亂流,北逕小索亭西。京相璠曰:京有小索亭。《世語》覺得本索氏兄弟居此,故號小索者也。又為索水。索水又北,逕大柵城東。晉滎陽民張卓、董邁等遭荒,鳩聚流雜堡固,名為大柵塢。至承平真君八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東開廣舊城,創製改築焉。太和十七年,遷都洛邑,省州置郡。索水又屈而西流,與梧桐澗水合。水出西南梧桐穀,東北流注於索。斯水亦時有通塞而不常流也。

濟水又東,逕東廣武城北,楚項羽城之。漢破曹咎,羽還廣武,為高俎,置太公其上,曰,漢不下,吾烹之。高祖不聽,將害之。項伯曰:為天下者不顧家,但益怨耳。羽從之。今名其壇曰項羽堆。夾城之間,有絕澗斷山,謂之廣武澗。

濟水故瀆,東南合奉溝水。水上承朱溝於野王城西。東南逕陽鄉城北,又東南逕李城西。秦攻趙,邯鄲且降,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勝,分炊財饗士,得敢死者三千人,李同與赴秦軍,秦軍退,李同死,封其父為李侯。故徐廣曰:河內平皋縣有李城,即此城也。於城西南為陂水,淹地百許頃,蒹葭萑葦生焉,號曰李陂。又逕墳城西,屈而東北流,逕其城北。又東逕平皋城南,應劭曰:邢侯自襄國徙此。當齊桓公時,衛人伐邢,邢遷於夷儀,其地屬晉,號曰邢邱,以其在河之皋,處勢平夷,故曰平皋。瓚注《漢書》雲:《春秋》,狄人伐邢,邢遷夷儀,不至此也。今襄國西有夷儀城,去襄國一百餘裡,邢是丘名,非國也。餘按:《春秋·宣公六年》,赤狄伐晉,圍邢丘。昔晉侯送女於楚,送之邢丘,便是此處也,非無城之言。《竹書編年》曰:梁惠成王三年,鄭城邢丘。司馬彪《後漢?郡國誌》雲,縣有邢丘,故邢國,周公子所封矣。漢高帝七年封碭郡長項佗為侯國,賜姓劉氏。武帝覺得縣。其水又南注於河也。

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

與河合流,又東過成皋縣北,又東過滎陽縣北,又東至北礫磎南,東出過滎澤北。

杜預曰:沁水縣西北有原城者,是也。南流與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東流水注之,水出西南,東北流注於濟。濟水又東逕原城南,東合北水,亂流東南注,分為二水。一水東南流,俗謂之為衍水,即沇水也。衍、沇聲附近,傳呼失實也。濟水又東南,逕絺城北,而出於溫矣。

濟水故瀆,於溫城西北,東南出,逕溫城北,又東逕虢公塚北。《皇覽》曰:虢公塚在溫縣郭東,濟水南大塚是也。濟水當王莽之世,川瀆乾枯,厥後水流逕通,津渠勢改,尋梁脈水,不與昔同。

其一水,枝津南流,注於湨。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勳掌穀,俗謂之為白澗水。南逕原城西。《春秋》會於湨梁,謂是水之墳梁也。《爾雅》曰:梁莫大於湨梁。梁,水堤也。湨水又東南,逕陽城東,與南源合。水出陽城南溪,陽亦樊也,一曰陽樊。《國語》曰:王以陽樊賜晉,陽人不平,文公圍之。倉葛曰,陽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君而殘之,無乃不成乎?公乃出陽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