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又東北,逕定陶縣故城南,側城東注也。縣故三鬷國也。湯追桀,伐三鬷,即此。周武王封弟叔振鐸之邑,故曹國也。漢宣帝甘露二年,更濟陰為定陶國。王莽之濟平也。戰國之世,範蠡既雪會稽之恥,乃變姓名,寓之於陶,為朱公。以陶天下當中,諸侯四通,貨色之所買賣也。治產數令媛,富好行德,子孫求學,遂致钜萬,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又東過冤朐縣南。
又東過陽武縣南。
濟水又東北流,南濟也。逕陽武縣故城南,王莽改名之曰陽桓矣。
濟水又東北,菏水東出焉。
南濟也。濟瀆自濟陽縣故城南,東逕戎城北。《春秋·隱公二年》,公會戎於潛。杜預曰:陳留濟陽縣東南有戎城是也。
澤際又有沙城。城左佩濟瀆,《竹書編年》,梁惠成王九年,王會鄭釐侯於巫沙者也。澤際有故城,世謂之水城。《史記》: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宅,即故居陽城也。《竹書編年》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鄭釐侯盟於巫沙,以釋宅陽之圍,還釐於鄭者也。《竹書編年》,晉出公六年,齊、鄭伐衛,荀瑤城宅陽。俗言水城,非矣。
漢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應昭曰:濟川,今陳留濟陽縣是也。
《竹書?穆天子傳》曰:甲辰,天子浮於滎水,乃奏廣樂,是也。一水東北流,即黃雀溝矣。《穆天子傳》曰:壬寅,天子東至於雀梁者也。又東北與不家溝水枝津合。二水之會為黃淵,北流注於濟水。
世謂之都尉城,蓋滎陽典農都尉治,故變垂隴之名矣。
北濟也,自武父城北,闞駰曰:在縣西北,鄭邑也。東逕濟陽縣故城北。圈稱《陳留民風傳》曰:縣故宋地也。《竹書編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
又東過平丘縣南。
濟水又東北,逕冤朐縣故城南。呂後元年,封楚元王子劉執為侯國。王莽之濟平亭也。濟水又東,逕秦相魏冉塚南。冉,秦宣太後弟也,代客卿壽燭為相,封於穰,益封於陶,號曰穰侯。富於王室,範睢說秦,秦王悟其擅權,免相,就封,出關,輜重千乘,卒於陶而因葬焉。世謂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
北濟也,縣故衛地也。《春秋·魯昭公十三年》,諸侯盟於平丘,是也。縣有臨濟亭,田儋死處也。又有曲濟亭,皆臨側濟水者。
濟水又東,逕滎澤北,故滎水所都也。京相璠曰:滎澤在滎陽縣東南,與濟隧合。濟隧上承河水於卷縣北河,南逕卷縣故城東,又南逕衡雍城西。《春秋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西濟於濟隧。杜預闕其地,而曰水名也。京相璠曰:鄭地也。言濟水自滎澤中北流,至垣雍西,與出河之濟會,南出新鄭百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