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自澤東出,便是始矣。王隱曰:河泆為滎。濟水受焉。故有濟堤矣,為北濟也。濟水又東南逕釐城東。《春秋經》書:公會鄭伯於時來,杜預所謂釐也。
濟瀆又東逕陽武縣故城北。又東絕長城,魏築也。按《竹書編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自亥穀以南,鄭所城矣。《竹書》雲:是梁惠王十五年築也。《郡國誌》曰:長城自卷逕陽武到密者是矣。濟瀆又東,逕酸棗縣之烏巢澤,澤北有故市亭。《晉太康地記》曰:澤在酸棗之東南,昔曹太祖納許攸之策,破袁紹軍處也。濟瀆又東,逕封丘縣北,南燕縣之延鄉也,其在《春秋》為長丘焉。應劭曰:《左傳》,宋敗狄於長丘,獲長狄緣斯,是也。漢高帝封翟旴為侯國。濮水出焉。
南濟也。又東北,右合河水,水上承濟水,於濟陽縣東,世謂之五丈溝。又東,逕陶丘北,《地理誌》曰:《禹貢》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墨子覺得釜丘也。《竹書編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者也。《尚書》所謂導濟水自陶丘北,謂此也。菏水東北,出於定陶縣,北,屈,左合氾水。氾水西分濟瀆,東北逕濟陰郡南。《爾雅》曰:濟彆為濋。呂忱曰:水決複入為氾,廣異名也。氾水又東,合於河瀆。昔漢高祖既定天下,既帝位於定陶泛水之陽。
索水又北屈東,逕大索城南。《春秋傳》曰:鄭子皮勞叔向於索氏。即此城也。
濟水又東,逕濟陽縣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濟水之陽,故覺得名,王莽改之曰濟前者也。光武生濟陽宮,光亮照室,即其處也。《東觀漢記》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濟陽縣,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大於凡禾,縣界大熟,因名曰秀。
京相璠曰:今滎陽縣東四十裡,有故釐城也。
濟水又東,逕滎澤北,故滎水所都也。京相璠曰:滎澤在滎陽縣東南,與濟隧合。濟隧上承河水於卷縣北河,南逕卷縣故城東,又南逕衡雍城西。《春秋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西濟於濟隧。杜預闕其地,而曰水名也。京相璠曰:鄭地也。言濟水自滎澤中北流,至垣雍西,與出河之濟會,南出新鄭百裡。
《竹書?穆天子傳》曰:甲辰,天子浮於滎水,乃奏廣樂,是也。一水東北流,即黃雀溝矣。《穆天子傳》曰:壬寅,天子東至於雀梁者也。又東北與不家溝水枝津合。二水之會為黃淵,北流注於濟水。
又東過濟陽縣北。
濟水又東北,逕冤朐縣故城南。呂後元年,封楚元王子劉執為侯國。王莽之濟平亭也。濟水又東,逕秦相魏冉塚南。冉,秦宣太後弟也,代客卿壽燭為相,封於穰,益封於陶,號曰穰侯。富於王室,範睢說秦,秦王悟其擅權,免相,就封,出關,輜重千乘,卒於陶而因葬焉。世謂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
北濟也,自滎澤東逕滎陽卷縣之武修亭南,《春秋左傳·成公十年》,鄭子然盟於修澤者也,鄭地矣。杜預曰:卷東有武修亭。濟水又東,逕原武縣故城南,《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傳》曰:祭父自圃鄭來謁(天子)。夏庚午,天子飲於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鄭,是也。王莽之原恒矣。
又東過平丘縣南。
又東過定陶縣南。
張晏曰:泛水在濟陰界,取其博愛弘大而潤下也。泛水之名,因而乎在矣。河水又東北,逕定陶縣南,又東北,右合黃水枝渠,渠上承黃溝。東北合河,而北注濟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