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20章 濟水二(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瀧水南出長城中,北流至般陽縣故城西南,與般水會。水出縣東南龍山,俗亦謂之為左阜水,西北逕其城南,王莽之濟南亭也。應劭曰:縣在般水之陽,故資名焉。其水又南屈,西入瀧水,北逕其縣,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東,北逕萌山西,東北入於瀧水。瀧水又西北,至梁鄒,東南,與魚子溝水合。

濟水又東北,迤為淵渚,謂之平州坈。漯沃縣側有安然故城,俗謂之會城,非也。按《地理誌》,千乘郡有安然縣,侯國也,王莽曰鴻睦也。應劭曰:博昌縣西南三十裡,有安然亭,故縣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濟水又東北,逕高昌縣故城西。按《地理誌》曰:千乘郡有高昌縣,漢宣帝地節四年,封董忠為侯國,世謂之馬昌城,非也。濟水又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伏琛《齊記》曰:博昌城西北五十裡,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裡,隔時、濟二水,指此為博昌北城,非也。

縣故狄邑也王莽改名利居。《東觀漢記》安帝永初二年改從今名。以臨濟故。

濟水又逕薄姑城北。後漢《郡國誌》曰:博昌縣有薄姑城。《地理書》曰:呂尚封於齊郡薄姑。薄姑故城在臨淄縣西北五十裡,近濟水,史遷曰:胡公徙薄姑。城內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齊景公飲於台上,曰:古而不死,何樂如之?晏平仲對曰:昔爽鳩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後太公又因之,臣覺得古若不死,爽鳩氏之樂,非君之樂。即因而台也。

又東北過甲下邑,入於河。

巨合水南出雞山西北,北逕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討張步也,守巨裡,即此城也。三麵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營也,與費邑戰,斬邑於此。巨合水又北合關盧水。水導源馬耳山,北逕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武原水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原泉。北逕譚城東,俗謂之布城也。又北,逕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後乃加平,譚,國也。齊桓之出,過譚,譚不禮焉。魯莊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滅之。城東門外,有樂安任照先碑,濟南郡治也,漢文帝十六年置為王國,景帝二年為郡,王莽改名樂安。其水又北,逕巨合城東,漢武帝以封城陽頃王子劉發為侯國。其水合關盧水,西出注巨合水,西北逕台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侯國。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自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逕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又北,聽水注之。水上承濼水,東流北屈,又東北流,注於巨合水,亂流又北,入於濟。

《地理誌》曰:齊郡無益縣。王莽之利治也。晏謨曰,縣在齊城北五十裡。

又東北過菅縣南。

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邱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故京相璠《春秋地盤名》曰: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齊頃公與晉卻克戰於鞍,齊師敗績,逐之,三週華不注,逢醜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醜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韓厥獻醜父,卻子將戮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矣。卻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即華水也。北絕聽瀆二十裡,注於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